一定要防止国进民退。现在有一种舆论和社会倾向,增加信贷只给国有企业,防止重复建设和压缩过剩产能主要针对民营企业
经济参考报:此次经济危机国家信贷偏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得到的支持较少。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王林祥:我很早就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不可逾越的。80年代末的时候,中国企业根本不知市场经济为何物,提都不许提,提也是违规的,但我呢,当时就在工人中集中了90多个人,在全国50多个城市里同时开专卖店,在央视打广告,服装广告在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之间的黄金时段出现,我们是第一家,那时一年是586万元,已经是非常多了,即使现在有上亿元,效果也没有那时好,先入为主,就比别人早走一步,市场网络就跟上了,这对后续有很大帮助。另外,我们内蒙古的一个小企业,在海外就建立了七个分公司,搞销售,你如果没有经历这些,企业很难做到现在这样。
十四大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方向。当时,每次向前推进都是费了很大劲的,包括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一定要防止国进民退。现在有一种舆论和社会倾向,增加信贷只给国有企业,防止重复建设和压缩过剩产能主要针对民营企业。这次应对经济危机,国进民退的倾向比较明显,把民营经济弄在夹缝中生存。金融体制也是这样,国有企业想贷款就可以贷,银行根本没有责任,而如果是民营企业,尤其是小企业,贷款手续繁琐,金额又少,风险又大,我为什么要贷给你?但是,如果中小企业得不到长足充分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就根本没有希望。
90年代企业破产后,给国家造成了多少呆死坏账?而人家中小企业解决了75%的就业,经济总量占到了一半。现在待遇很不公平!大家都公开讲,但就是不解决。垄断的国有企业是少数人在享受、享用。有人说,现在是公有私用,私有公用。讲得很透彻。比如,国家财政对国有大型企业的税后利润只要求上缴10%,但是我是个民营经济,股份制企业,直接利润得分给股东,分少了股东答应吗?我想说明什么呢?现象是在下面发生了,但关键是在上面,上面的指导思想在什么地方?
现在内需拉动不起来,我认为可以把38万亿的国有资产变现一部分,实行股份制。一些行业,不让国外进来,但可以让民营企业进来,国家相对控股。
近期没有通货膨胀那回事,许多所谓的专家观点相当一部分都是骗人的
经济参考报:今年上半年信贷规模达到7万多亿,不少经济学家担心接下来的问题是出现通货膨胀,作为一个大型企业的掌门人,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王林祥:这次危机,我把它叫做中国的经济危机,因为中国是实体经济受到很大影响。这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个是外需暂时下滑,一个是内需严重不足。所以我觉得这次经济危机迟早要发生,必然要发生。我根本不感到意外。经济危机早一点发生比迟一点发生要好。早一点发生,可能促进政策进行大的、剧烈的调整。我们不要怕犯错误,可怕的是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我认为中国的经济从去年九月急速下滑以后,实际上是为中国企业的下一个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如果不发生这次经济危机,可能我们国家也不会像温总理说的那样,决策要快,措施要得力。
最近在7.37万亿信贷扩大后,整个环境又开始鼓噪了,好多的金融学家、经济学家又说过热、出现通货膨胀。但最近政治局开会和温总理讲话坚定不移地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有人提出宏观调控的灵活性,我认为这个提法本身就不科学,宏观调控是对未来的预期,还没有看到结果的时候,稍有点儿苗头,再加上经济学家的瞎忽悠,政策就变化了,这样频繁地变来变去,最后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我就很奇怪咱们国家现在有一些经济学家,经常用一家之言来忽悠领导和舆论。我和我的同事讲,许多所谓的专家观点相当一部分都是骗人的。比如说中国的股市,谁能看得明白;还有那7万多亿,有人说流到股市,有人说流到房地产,通货膨胀是不是会要到来了?实际上他们到底对中国的经济脉搏把握有多准,谁也说不清楚。我这个人特别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现在又有人出来说,中国的股市和房地产虚高,有泡沫,可能又要下来,然后再上,我对我同事说,不要相信。但是,我们得有一些防范措施,从内心讲担不担心中国经济的发展呢?我和你们讲,我还真的有些担心!为什么呢?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真正走向良性循环必须主要由内需支持,但现在整体上看还是靠投资拉动,而投资拉动得多,确实有一些资金方面的问题,如果这个方面把握不好,好多企业又要倒闭。现在我的感觉,我们国家在医疗、教育投入的力度比以前要大,但是整体还是偏低。社保这种公共产品发展得不够,老百姓有担心,存款才不敢拿出来消费。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如果这方面做好了,内需会不错。外需因为依赖于欧洲、美国的复苏,这个一时半会起不来,可能要个三五年。所以对国家发展,我还是有担心。
7.37万亿信贷,这么大的资金放出去后,还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胀,我就给经济一个判断,说明过去抽得太紧。这些钱,有3万亿把你过去紧的那部分给铺平了。经济运行,你不要控制得太死了,过去不仅中小企业贷不到款,包括我们这个国家120个集团试点企业,都感到很难,抽得太紧,成本太高。经济学家只会看数字,7.37万亿信贷,“太多太高”,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