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变法是先秦法家最重要的政治主张,无论是商鞅还是韩非子,在这方面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商鞅说:“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君书·更法》),意思是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如果可以让国家强大,就不会去沿用旧有的法度;如果可以让老百姓得到好处,就不会去遵循旧有的礼制。韩非子也说:“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韩非子·五蠹》),强调情况因时代不同而会发生变化,而措施一定要适合当时的情况。对于企业而言,在环境迅速变化的情况下,创新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惟手熟尔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其名作《卖油翁》一文中,讲述了一个很值得玩味的故事: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无人能与他相比,他本人也以此为自豪。有一次,他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也不离去。看到陈尧咨射箭很准,他也只不过是微微点头而已。陈尧咨于是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精湛么?”卖油翁回答:“没有什么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颇为愤愤不平地说道:“你怎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卖油翁说道:“凭我倒油的经验就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卖油翁也露了一手绝活:将油葫芦置于地上,用铜钱覆盖其口,把油通过小小的铜钱孔注入油葫芦之中,而铜钱却不曾沾湿。卖油翁于是又强调道:“我亦无他,惟手熟尔。”陈尧咨无奈,只好笑着将卖油翁打发走了。
卖油翁所讲的“惟手熟尔”,用现代管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经验曲线效应。早在1960年,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布鲁斯·亨得森首先提出了这一概念,他发现生产成本和累计产量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当累计产量增加时,生产成本趋于下降。此后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由此所致的成本下降比率在10%~30%之间。经验曲线效应不仅在生产领域应验,而且广泛作用于其他各个领域。事实上,累计产量的增加也就意味着经验的积累,即随着在某一方面经验的积累,平均成本呈下降的趋势。
引发经验曲线效应的原因多种多样。当事人熟练程度的提升是经验曲线效应出现的最基本原因。无论是“神箭手”还是“卖油翁”,概莫能外。在现代企业中,这种熟练程度不光体现在一线员工的身上,也体现为面对类似的情境,管理者决策效率提高,处理问题更加迅速方面。经验的积累使得生产作业、管理流程更加标准化,而每个人又可以专业化地从事某些特定的任务,效率因此得以实现突飞猛进般的提升。而且,当企业在某个方面获得经验之后,还可以推而广之,将这些经验运用于其他各个方面。
将经验曲线效应用好、用足,是企业提升竞争力从而最终提升业绩的重要手段。一种作业方式得以固化为企业的业务流程,一种管理方法得以升级为企业的规章制度,一种观念得以定格为企业的价值取向,都将逐渐培养出一种惯性力量,形成经验曲线效应,使得生产或管理过程得以简化,效率得以提高。因此,许多企业便倾向于沿袭已有的战略模式,倾向于扩大某种产品的生产量,倾向于反复采用那些已经熟悉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不法常可
然而,经验曲线奏效的前提条件是相对稳定的环境,也就是说,其赖以发挥作用的环境是否依然存在非常关键。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经验曲线效应可能非常明显;而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下,经验曲线具有非常强的不连续性,可能突然截断。这就好比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在路况良好的情况下,高速度所形成的强大惯性是驾驶过程中得以节油的手段;但如果突然遭遇紧急状况,强大的惯性对于驾驶员而言反而意味着灾难。然而,可怕的是,人们往往习惯于惯性的推动,而对环境的变化无动于衷。
每一条经验曲线都有着非常强的自我强化和路径依赖机制,使人们不自觉地强化自己的选择,不轻易走出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此时,“惟手熟尔”就演变成一把“双刃剑”,它可能是效率的源泉,也可能成为发展的障碍。成功的企业之所以成功,得益于“惟手熟尔”的鼎力相助;失败的企业之所以失败,“惟手熟尔”同样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鉴于此,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下,“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就成为智者的选择。韩非子强调,只要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圣人不要求遵循古代的法制,不效法旧有的规章制度。
事实上,在战国时期,变法的呼声之所以非常高,诸侯变法的动机之所以非常强,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等人的变法主张之所以为各国君王所接受,就是因为那是一个环境高度动态变化的时代,诸侯之间相互争霸,战争频繁发生。
事异备变
基于“世异则事异”(《韩非子·五蠹》)的情形,管理者就应该做到“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即时代不同了,情况也就不同了;情况不同了,措施也要随之而改变。这也就是商鞅所提倡的“世事变而行道异也”(《商君书·开塞》)。面对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环境,创新应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旋律。
根据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定义,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第一,引进新产品;第二,引进新技术;第三,开辟新市场;第四,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第五,实现工业的新组织。前两种情形属于技术创新,后三种情形属于经营管理创新。
创新首先是对惯性思维模式的突破,也就是说,创新先要从“头”开始,尤其是从“头”的“头”,即领导层的观念开始。这也是先秦时代的改革家们之所以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游说各诸侯国君王的原因。当然,如果企业领导人能主动认识到环境的变化,并深刻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则创新的速度和效率就会大大得以提高。
英文里有一个词“Entrepreneur”,译成中文可以是“企业家”,也可以是“创新者”。从中可见,企业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创新,需要坚持不懈地与时俱进。所谓企业家精神,首先就是创新精神。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人不善于创新,即便他的企业规模很大,也难以称得上是真正的“企业家”。
即便认识到了“事异备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由于“备”的选择与组织有问题,创新也会以失败而告终。由于较重大的创新活动一般实施周期比较长,实施难度比较大,所以,许多企业的管理层往往不重视基础研究、战略转型、管理升级、体制优化等问题,而致力于去做那些“立竿见影”的事情,导致企业的基础管理非常薄弱。尤其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作为经理层的代理人很容易陷入这种思维模式之中,对投资者极为不利。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