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一是,应该建立“国民车”的概念。现在公路上跑的车,一辆车几乎一半以上的座位空置,无形中对道路的占用是一种浪费,如果你是两人座的车,就节省了一半的空间。所以,我们应该从政策上界定“国民车”的大小,推广环保、节能而轻量、小型的“国民车”。
第二,在鼓励把产能做上去的同时,鼓励企业在技术和品质上的提高。
贾新光:现在,国内汽车工业没有强调或者没有完全意识到的是社会责任,是汽车要和社会和谐发展。它包括对环境的影响,对股东、员工的认识,也包括对其他人影响等等,所以在汽车工业发展中,能源、环境、交通、安全等问题都应该被考虑到。
在国际上,过去有一句话叫“汽车是改变世界的机器”。现在要转变这个观念,汽车是被世界改变的机器。现在,汽车被认为是支柱产业,所有人都要支持它,而支柱产业实际上就是要带动大家跟社会和谐发展。应该是这样的!
王建钧:公共交通具有普众性,其节能减排和效率提高对缓解交通、能源、环境压力非常有效。据了解,公共乘用车的公众使用是私人用车的3倍以上,而公共大巴的排放却是私人用车的30倍,高效、节能、环保的公交系统必然会让老百姓更倾向于使用公共交通,而公共交通的率先电动化也能让中国老百姓体验到电动车带来的改变。
比亚迪正致力于为城市交通提供电动化的综合解决方案,将电动轿车推入出租车市场,将电动大巴推入公交车市场。我们在深圳已经投入了50辆电动出租车,预计今年会达到100辆,而电动大巴预计会在年底下线,它们都将在上海、杭州、合肥等5个试点城市陆续铺开。
王晓明:我认为,交通对汽车产业的约束还不是最强的,最强的可能在能源方面。因为我们的汽车还是主要使用来自石油炼化的成品油。
当前,我们国家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了50%,而且这种依赖度还在不断加强,这将是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越来越紧的一个约束。如果按传统模式来发展内燃机汽车,我们的产业规模做的越大,对石油的消耗也就越多,所以,我们必须在驱动和用能结构方面有一个很大的调整。
除了提升传统内燃机节能减排的技术以外,一些省市可以依托本地的天然气、生物质能来替代汽车能源。但是从长期来看,肯定要发展新能源汽车,让驱动方式由内燃机向电机方式转换。另外,汽车会越来越小型化和轻量化,这也是一个趋势,本身也可以减少油耗和缓解交通、环境等压力。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