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新光:近10年来,中国汽车市场有两个历史性的转变。第一个转变在2002年,我国汽车业迎来了第一次“大井喷”,销量增幅近40%,它代表了中国汽车的私人购买超过公款购买,成为市场主流,当然,这个“私人”是指一部分的有钱人;第二个转变在2009年,增幅为46%,一部分中等收入家庭、普通家庭开始购车,形成一个更大的市场,我国进入了汽车普及阶段。所以,这个高增长是正常的。
我国汽车业正处于一个上升周期,而且这个周期非常长,还会有二三十年。
赵英:中国汽车业这两年达到了30%~40%的增长,这种增速是不可持续的。
2009年和2010年的高增长有两个前提。一是,2008年政府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无论从基础建设上还是从需求拉动上,汽车业的增长都被注入了很强的政策因素,这种因素现在依然还在;二是,2008年的基数很低,2009年的增长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近两年,购置税优惠等国家鼓励政策也是一个推动力,考虑到未来政策不可能持续,另外,国家陆续出台车船税等方面的措施。我认为明年40%的增速是很难持续的,但是10%~25%的增长是毫无异议的。
王晓明:按照正常的情况,汽车市场的增速每年应该保持在10%~20%。这样的话,在接近产销峰值后,汽车产业的增速能够停留在较长的一个时段,而市场过快增长,则有可能会出现过快回落,这对产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同时,超速的增长也给配套产业和相关基础设施构成了巨大的压力。比如,汽车产业上游的钢铁原材料,零部件以及给其他配套,下游的服务,停车厂,用油等等。与此同时,它还给企业传出一个正向的信号,企业会继续扩大生产。在这种高速扩张下,一旦未来增速下滑,就会出现产能过剩的危机。
今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2009年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都明确提出要发展新能源汽车,推进汽车产业结构的转换,而这种过快的增张是不利于结构调整的。
张志勇:从多维的角度看,这种高速增长存在一定的风险。首先,对企业来讲,高速增长可能会让企业很难有时间或者精力,甚至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财力去做品质管理、质量把控、技术研发等基础性工作,而这些正是企业长期竞争力的体现。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