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会产生社会问题,比如,让交通在承受能力上大大降低。另外,汽车的快速增长也带来城市发展的难题,包括交通规则的制定、合理的道路布局,城市商业区和生活区的配套等等,而这些我们都没有做到位。
我们应该对目前的速度有所反思,让速度稍微减缓下来。当然并不是一味地去限制它,设置某些障碍,而是应该有一套系统的办法来解决它。
如何看待拥堵、污染等负面影响?
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带来一连串令人忧虑的数字。9月17日,北京的拥堵路段最高峰时达到140多条,有的车主在路上堵了5个多小时,交通拥堵正在提高人们的生活成本并降低城市的效率;而从能源上来看,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机动车要消耗2.56亿吨的石油,占中国用油的80%以上;而环保部的数据显示,汽车排放已经成为一些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占45%以上,这一现象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
贾新光:其实,拥堵是汽车发展或者普及中必然存在的问题。历史上,其他国家也都遇到过这一问题。例如,美国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是在七十年代,韩国是在九十年代。我们的问题出现了,这说明我们也到了这个发展阶段,应该对这些矛盾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汽车发展必然带来各方面的不协调,而且这只是刚开了个头,后面还有呢!
赵英:汽车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备受瞩目,恰恰说明汽车工业取得了很大成就。这种矛盾,不仅在其他国家遇到过,而且在发展中被解决了,所以,这不值得大惊小怪。
但是必须重视的是,对于解决这些矛盾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比如说,污染问题,它给我们提供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契机。
总之,这些问题是完全能够解决的,但确实需要很长时间。比如,汽车的使用习惯问题。在日本、韩国,汽车普及率很高,但是在上班时间和高峰时间真正开车的人很少,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高峰时都乘坐公共汽车,而汽车都在车库里停着,大多周末或特殊时间使用,就是说我们汽车消费文明也有待提高。
王晓明:中国进入到汽车社会,每个家庭都有权利来享受汽车这种便利的出行方式。对应的,国家就要消除汽车销售环节人为设置的一些不合理程序和政策限制,去鼓励由公共买车发展到私人买车。换句话说,你不能限制私人去买车,但是你可以通过一些政策和管理方式,来引导他们更合理有效地使用车。这就需要政府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更有竞争力的出行方式,比如便捷、高效、舒适的公共交通。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