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该不该被调控?
提高购置税,加大购车成本;通过收取拥堵费、排污费、环境税等手段,抑制机动车需求……为了缓解交通、环境压力,各个城市的应对措施和政策相继出台。为了防止产能过剩,2006年国家发改委就曾出台《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其中就有控制汽车企业投资新建的条款。面对汽车业增长带来严重的社会矛盾,国家是否会继续加大产能控制力度,并通过限制汽车产量或使用来抑制过快增长的需求呢?
贾新光:国家政策从来都不允许干扰或限制私人购车。交通上也有严格的规定,一些政策要上报公安部批准,能够实行的时间只有一年,过后作废。最近,有些城市据说要“限制机动车发牌”,或是“限牌上路”,有关部门已经多次指出,这是违法的。所以,在国家政策上,没有限制私人汽车的消费这一块,而且也不应该进行限制。
赵英:直接对汽车的产能和使用进行限制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这是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选择的。从实际操作上来讲,也很难实施。首先,汽车总量需要多少就算合适,这是无解的;其次,限制哪种车同样是不能确定的。如果政府有发挥的余地,那就是让车企、消费者和全社会来公平地负担这些污染、拥堵带来的成本,这才是合理的。
张志勇:这些限制使用的政策应该说暂时缓解了矛盾,但并不是长久的解决办法。比如说,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政府实行错时上下班,但是北京汽车销售太猛,一个月销量就把这个作用挤掉了。我们原来是做加减法,比如说考虑减掉多少是什么情况,但是没有考虑汽车市场增长的速度,我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是系统化的。
王建钧:是否应该用调控手段来缓解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压力,我认为这还是应该由市场来决定。任何调控的目的都是要调动各方积极性,最终让老百姓满意。当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家庭还买不起车,当汽车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我们就要让老百姓感受到工业发展所带来的价值,这也是企业的责任。
“十二五”如何求解?
当前,“十一五”已经进入尾声,作为政府指导汽车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二五”规划已经初露端倪。“十二五”期间,我们该如何化解“十一五”喜人成绩背后的忧虑?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