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要最终完成3%的物价目标,宏观调控还需为之努力,时间紧迫不容半点松懈。”胡迟认为,从宏观政策的选择看,虽然一次加息不能表明有重大转向,但一旦开启加息手段,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利率水平很可能走入上升通道,当然需要继续观察下月的CPI而定。
关于物价后期走势,特别是后三个月的走势,国家统计局认为,影响价格走势方面,既有影响价格上行的压力,也有影响价格下行的因素。从价格上行来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这段时间美元贬值刺激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对国内会产生一定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二是劳动力成本一定程度的上涨,还有国内一些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假如企业技术创新步伐跟不上劳动生产成本上涨的步伐,那么一部分产品的劳动力上升成本会向下流产业传导。
另外,四季度新涨价因素依然较多。这部分是占到CPI同比涨幅的64%。新涨价因素的影响主要来源于食品价格的上涨和居住价格的上涨。目前物价上涨70%是因食品价格上涨推动,其中粮食上涨12%,蔬菜上涨20%。其次是居住类涨幅大,这两项占了居民消费的90%。因此,有专家建议,四季度要稳定物价需要盯住食品和居住。
明年通胀压力更甚?
“明年整个物价压力和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稳定态势。”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在近日的公开发言中曾预测,明年中国经济将保持9.7%的增长率,但明年的物价将呈前高后低的态势,通胀水平基本上在3.5%—4%。”他预计:“明年或加息一次,但还要看明年一季度利率是否调到最合理状态。”
根据上述的报告分析,推动明年物价继续上涨的因素有:首先,农产品价格上涨,尤其是粮价上涨是大概率事件。
从国际来看,俄罗斯粮食减产和出口禁令、国际机构的投机炒作、严重自然灾害使国际粮价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国际粮价震荡上升,将加大对国内的传导作用。
从国内来看,我国农产品未来供应形势不容乐观,而且今年粮食收购价格普遍高于往年,对下游产品和CPI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城市人口每年以1000多万的规模增加,加上消费结构升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蔬菜、肉、禽、蛋等农产品需求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减少、劳动力素质低下、耕地面积萎缩等使农产品生产和供应相对减少。
其次,要素价格上升,成本推动型通胀成为主要形式。“刘易斯拐点”临近,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导致劳动力成本继续上升。同时,节能减排和要素价格改革,将使水、电、气等能源资源价格走高。国家发改委已经公布了居民用电实行阶梯电价的征求意见方案,预计很快就会实施。水、气等价格的改革和调整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调整方案的出台时间不会很久。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