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只是我国政府科技兴农的众多举措之一。“科技入户”“万亩高产创建”等工程、项目也给粮食丰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近年来,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加大良种良法选育推广力度,提升了农业科技支撑水平。”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说。
2004年至2009年,全国新增农田灌溉面积670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50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9.1%,提高15个百分点,粮食亩均产量达到649斤,提高33斤。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4大粮食作物综合优质率达到70%,提高20多个百分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近3年粮食总产量连续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农业科学家和数亿农民的辛劳。日前,喜迎80大寿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雄心依旧。他说:“我这个‘80后’还有个愿望,就是90岁的时候还要争取实现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达到亩产1000公斤,更多地造福人民!”
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生产世界25%的粮食。这是中国人已经创造的奇迹。不久前,我国又提出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再增加1000亿斤的新目标。
“在产需矛盾不断加大,全世界耕地、水资源日趋紧缺,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实现再增产1000亿斤绝非易事,还是要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农的道路。”赵明研究员说。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