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企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未来的“十二五”期间,如何规划国企的进退应该也是一个认真思索的问题。权威部门的资料显示,今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营业总收入和利润继续大幅度提高。在国内外市场风云变幻莫测、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明的复杂环境下,中国国有企业能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实在可圈可点,可喜可贺。
然而,一些人却由此得出结论:国企完全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了。更有甚者认为,应当变“国退民进”为“国进民退”。于是,原本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在一些既得利益者的鼓噪下,又变成了问题。
“十二五”期间,究竟应当怎样认识“国退民进”抑或“国进民退”?
我们以为,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既不能沉陷于微观层面“‘公’说‘公’效益好,‘民’说‘民’效益好”的争论,也不宜纠缠于既得利益和非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纷争,而应着眼于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惟其如此,才能对为什么要坚持“国退民进”,为什么同时又要“做大做强”部分国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国企历史功绩不容抹杀
一部经济史表明,每个经济体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原始积累过程。在西方,这个过程主要是靠“羊吃人”、殖民战争、贩卖黑奴等“血与火的文字写入人类编年史的”。
上世纪中叶,新中国开始工业化进程时,历史已经翻过那血腥的篇章。于是,在“一穷二白”且遭到外部封锁的特定历史环境下,我们只能亦步亦趋地学习和仿效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工农业“剪刀差”积累资源,依靠行政权力配置资源。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大批国企应运而生。正是一批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国企,为初步建成我国现代工业体系,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独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