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高新技术企业如何调结构转方式
□本报记者 姜艳
宝石集团,这个曾经寄托无数河北人高科技梦想的企业,在短暂的辉煌过后日渐陨落,举步维艰。
近日,宝石集团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组后的宝石,开始大刀阔斧调整产品结构,进军液晶玻璃等领域。
多年来,宝石转型费尽周折。其跌宕起伏的轨迹向人们深刻阐释:技术创新绝不能一劳永逸,高新技术企业同样面临调结构转方式的重任。
宝石为何黯然失色
【现场直击】
10月8日,位于石家庄市高新区的宝石集团,厂区里一片静谧。记者走进彩色显像管玻壳生产车间,只见偌大的厂房空无一人,曾经忙碌异常的7条生产线已全部停产,锈迹斑斑的设备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
“这是国内第一条能生产21英寸大屏幕彩壳的生产线,这是全国首家生产29英寸彩壳的生产线……”触摸着这些熟悉亲切的“伙伴”,宝石电真空公司副总经理赵瑞忠仿佛又看到昔日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上世纪90年代末,企业的生产经营达到顶峰,一个月有7000多万元的纯利。”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市场对CRT(彩色显像管)彩电的需求快速萎缩,宝石的彩壳产品转走下坡路。2009年8月,艰难维持了4年的彩锥、彩屏熔炉相继停炉,转动了13年的彩壳生产线停下了脚步。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