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由于国企与生俱来的制度性缺陷———所有者缺位,缺乏来自出资人的激励和约束;政企不分,缺乏对市场信号应有的敏感和反应;企业不独立,缺乏内在利益和效益追求机制;资源或市场垄断,缺乏创新和进取动力……加之特定历史条件下种种政治和社会原因,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前夕,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社会商品普遍短缺,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正因如此,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而中国改革的一大主题,就是改革国有企业。30多年来,在国企改革的日历上,记录了一连串带有时代印记的名词:放权让利、承包经营、贷改投、债改投、利改税、资产经营,直至抓大放小、国退民进、股改上市、资本运营。回过头来看,正是由于国企的改革和部分退出,也同时由于民企的异军突起和长足发展,以及与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创造了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奇迹。
市场化改革的必由之路
那些因为部分国企在一定时期内取得良好业绩,从而对“国退民进”持怀疑态度的人,如果不是利益使然、话不由衷,就是混淆了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和微观经营管理改进这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他们不应忘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过多年“摸着石头过河”,甚至历经曲折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才终于在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模式。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要让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历史证明,只有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而市场交换的前提,是产权多元化。对于从国有经济一统天下走来的中国,产权多元化即意味“国退民进”。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退民进”并非特定历史阶段的权宜之计,而是以市场为取向的中国改革的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