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现实选择
坚持“国退民进”,在当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强力刺激经济的政策。当前,世界经济前景还不明朗,西方经济不排除二次探底的可能,中国不能轻易大幅度改变政策方向,有必要保持相对充裕的流动性。而充裕的流动性必然要寻找投资渠道。
在目前投资占G D P中比重已然偏大,短时间内又难以看到新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产业技术突破或社会生活方式改变,从而创造出足够大的新的投资空间的情况下,出现了民资四处游荡,干扰宏观经济稳定的现象。游资进入房地产市场,造成房价暴涨;进入商品市场,特别是农产品市场,扭曲了市场价格,带来通胀压力。与此同时,移民带动资金流出也呈现升温趋势,导致国民财富“失血”。
事实表明,要使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起来的民间资金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引擎,成为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源泉,就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引导这些资金投向有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领域。对此,国务院已经高瞻远瞩作出部署,出台了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目前情况下,国务院政策措施能否落到实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国企能否进一步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为民企腾出更大的投资发展空间。只有将民间资金引入实体经济,才有可能既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又能抑制通货膨胀,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果能如此,则善莫大焉。 (杜跃进 陈晓彬)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