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小型股权投资机构董事总经理刘子锐(化名)今年一直为如何花钱发愁。他手里拿着的1.5亿元现金从去年到现在,一分钱都没有花出去,“这钱攥在手里,太烫了。”
中国证券报记者是在湖北省发改委举办的“湖北省2009年企业上市推进会暨后备企业投融资对接洽谈会”上遇到刘子锐的。他说,从去年到现在,他跑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行业的企业,类似的投资洽谈会也跑了不少,可手里的钱就是花不出去。
“竞争太激烈了,好的项目太少,钱又太多,稍微好一些的项目,人家老板又开价很高。”刘子锐的公司曾看中了一家服装企业,做了近半年的尽职调查,最后认为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都不错,但是老板开价至少10倍市盈率,就这个价格还有五六家公司抢着投资,考虑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最后刘子锐不得不无奈退出。
2006年和2007年的大牛市一方面让一些股权投资机构赚得盆满钵溢,另一方面也让企业家对自己企业的价值有了全新认识。而且,更多的资金随之进入了股权投资领域,供求关系逐渐改变。2007年以前,企业家普遍要价不高,很多好项目都可以按照净资产或者略高的价格入股。现在,好点的公司动辄就会索要十几倍的市盈率,这让很多像刘子锐一样的股权投资人不敢下手。
为了找到好的投资对象,刘子锐的公司在全国各地都发展了代理人,这些代理人并不是专职的,但他们和各地的企业都有一些业务上的往来,他们会利用这些机会来寻找适合投资的企业。如果能为刘子锐成功引见到企业老总,不管投资是否成功,他们都会得到5000元的报酬;如果投资1亿元,只要签了合同,这些代理人甚至可以得到10万元,不管这项目最后赚不赚钱;如果在1亿元以上,刘子锐会根据项目的好坏,具体商谈他们的好处费。
国内一些顶尖股权投资机构的路子不像刘子锐这么“草根”,他们一般从政府或者相熟的企业家圈子里找项目,但目前同样有很大的压力。
曾经成功投资一家上市公司、在业内颇有影响的大型投资机构从去年到现在,同样一分钱也没投出去,他们的200亿元募集资金从成立到现在也只投出去四分之一。高管层承受着来自国内外投资人的压力。该公司的一位人士说:“幸好投资人还算比较开明,我们收取管理费是按照存量收取,并不是按照已投资金额收取,这样我们也会在项目和价格上精挑细选,力争为投资人带来好的回报。”
与投资公司的焦虑相反,一些质地比较好的企业现在变得十分抢手。湖北一家私营企业主田总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他的公司属于国内某细分行业的龙头,目前计划5年内在中小板上市,想要投资他的机构络绎不绝,但是他开的价格是至少15倍市盈率,这也吓退了不少机构。“这个行业目前就是这样,其实我并不缺钱,但如果能15倍卖出去也不错。
相反那些不好的企业,想方设法找投资,却没有人敢投。”田总说,“其实股权投资基金也和银行差不多,喜欢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只不过他们能在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帮助公司而已。”
未来该怎么办?对于不少股权投资公司来说的确是个难题:投,价格不便宜;不投,未来价格也许还会更贵,好的项目也越来越少,现金越来越烫手。
“巴菲特说了,现金是最有泡沫的资产。现在我们的投资人给我们的压力很大,可是我们又不能随便投钱,100个项目里面能选出1个好项目,那就不错了。” 刘子锐希望自己手里的钱能够尽早有个好着落。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