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天到处都能听到建筑工地施工的声音,但晚上的重庆却非常宁静。图片转自美国《外交政策》杂志

▲当地居民称“重庆是桥多,隧道多。”这是一座连接着隧道的大桥。图片转自美国《外交政策》杂志
近来一些外国领导人访华日程越来越多从西部开始。9月6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开始纪念新中建交20年的访华行程,他把行程第一站放到重庆。这是他第一次访问中国中西部城市。
李显龙行前称,他这样做是为了“亲自观察这些城市的发展,并了解这些城市在中国把发展从沿海地区引向内陆战略中所扮演的角色”。
无独有偶,瑞士联邦主席洛伊特哈德日前也把庆祝中瑞建交60周年的访华行程首站定在重庆。瑞士广播电台8月10日引述洛伊特哈德的话称,“重庆是中国五大经济中心之一,是一个未来的中心。”
尽管西部占中国71%土地,但只占全国GDP的19%和进出口的4%。对于领导人为何选择重庆作为访华首站,新加坡《联合早报》称,今年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新十年的开始,“中西部地区目前正逐步承接沿海的产业转移,为中国经济从出口导向到内需主导铺路”。

▲中国西部城市重庆正在越来越快地发展,超越了世人的预期。在飞速发展的大城市重庆,横跨长江的另一座大桥正在修建之中。上世纪60年代之前,这里没有桥,现今这里的闹市区共有10多座桥。图片转自美国《外交政策》杂志
实际上,近几年重庆成了西方观察中国城市化的窗口。《纽约时报》曾称,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看到满是公寓的山丘,你会想起香港;这里密集的人口会让你想起东京;那些横跨长江两岸、如同布鲁克林大桥的工程,还会让你想到纽约。文章称,中国过去曾建设了许多大都市,从北部的天津到南方的深圳,但这些都市集中在富裕的东部。重庆的崛起是一种象征:中国正在花大力气使有着3/4人口的内陆地区能享有同样的经济繁荣。伴随重庆经济成长,这个城市每年吸引的人口相当于增加一个美国大城市的人口。
重庆显然面临极大挑战。《华尔街日报》称,尽管重庆GDP从1998年至今已翻了两番,但与沿海城市的差距依然很大,重庆人均GDP刚3300多美元,而东部许多城市已高达1万美元。在《外交政策》网站留言板上,一些曾在重庆工作过的外国人称重庆是座“充满生机”的都市,但也提醒这座“雾都”的污染问题依然存在。而过快的城市化进程,可能让这一局面再度恶化。法新社8月31日的评论担心,这样一座快速膨胀的犬城市,排出的大量工业、生活垃圾和污水,不仅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也威胁三峡库区的环境安全。
美国《连线》杂志8月25日在题为“藏在大雾后的发展速度最快的世界大都市”文章中写道,重庆以多雾出名,雾恰好可以用来比喻充满众多神秘之处的中国,“今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远处的前面,我们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但是更远处的事情却部分隐藏在雾里。这就是未来,我们看不清楚,但我们充满期望”。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