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国家农药科研“挑大梁”单位改制后,150人的科研队伍流失殆尽,近9000万资金去向不明,53亩科研用地变卖一空,上百职工6次集体上访,谁之罪?
南京市建邺区松花江西街旁,已有74年历史的江苏农药研究所里长满蒿草,办公楼中的许多窗玻璃已经被砸烂。眼前这幅破败的景象很难让人想到,7年前它曾是全国农药科研“三巨头”之一。
原江苏省农药研究所(以下简称江苏农药所)多名职工日前联名向《瞭望》新闻周刊反映,这家研究所原属事业单位,自2003年改制以来科研和生产每况愈下,改制后7年未取得任何产业化科研成果。
去年12月以来,改制公司控股方强行拆迁出让科研用地,职工和控股方因此多次发生矛盾冲突,引发职工6次集体到江苏省政府上访,目前控股方与职工仍处于僵持状态。据了解,现在农药所的问题已经被江苏省政府列为拆迁类督办案件。
追溯这个拆迁类案件的根源,则是一场充满了疑问和争议的国有事业单位改制事件。采访中,本刊记者调研发现,江苏农药所“乱局”是改革不利下结出的“苦果”,经典地演绎了目前事业单位国资改革面对的诸多陷阱、矛盾和根源。
一改而败
采访中,江苏农药所教授级高工林树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江苏农药所前身是1936年成立的“中央农业实验所”,“改制前在全国农药研究院所占有重要的领先地位(排名前三)。”据其介绍,江苏农药所在我国著名农药专家程暄生的带领下,开辟出我国菊酯类农药新领域,几十年来科研成果累累,获得过包括国家科学大会奖在内的几十项奖项。
例如,在“九五”、“十五”期间,江苏农药所在国家下达的农药研究任务中担当“挑大梁”的角色。“九五”期间科技部21个农药攻关项目中,江苏农药所承担了9个。其技术研发人力资源雄厚。2003年改制时,江苏农药所在职职工有180人,其中科研技术人员就达150多人。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