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瑜也指出,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普遍没有“产权”的概念,历史上的上收下划,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事业单位组织形态的变迁,客观上也造成了产权模糊的状况,“简单地说,就是无法分清哪些属于国有资产,哪些不属于国有资产。主要是因为它的资产形成非常复杂,有由财政拨款形成的,有各种自筹方式形成的,有自行积累形成的,还有依靠借贷形成的。”如此“丰富”的来源,给资产的评估带来了巨大困难。
“即使明晰了产权,资产评估中依旧是问题多多。”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在改制评估过程中,单位为了自身利益,都会想法设法让国有资产‘缩水’。”
例如,有的单位在资产评估中虚造数据,既不查账,又不核物,凭空捏造,甚至出现有的单位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搞竣工结算,资金、原材料、成品、仓库物资等都不清楚的怪现象;有的故意对资产进行高价低估,或漏估和隐匿不报,甚至一些单位领导严重干扰评估机构的评估工作,强迫评估机构做出有利于某一方的评估结果。这种清算、评估事实上成了“走过场”。
“更难的是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位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无形资产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接受,但对其的管理、计量、评估远远落后于人们对无形资产重要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对无形资产评估指标体系的认识,早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感触颇深。中国出版集团于2004年3月整体转制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旗下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等出版发行机构都曾是历史悠久的“国字号”单位,而这正是让聂震宁感到为难的地方。
“刚刚转企的时候还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它还是国有资产。一旦改制,有资产交易,就成了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让国家级的出版社去和个人进行股份制合作,那么无形资产应该怎么算,不算肯定是不行的,但究竟算是100亿还是1亿呢?”这个问题一直让聂震宁感到头痛,在他看来,对于无形资产评估,至少目前在出版业行业还没有成熟、规范的做法,相关制度十分欠缺。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