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直接监管部门负责人,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在内部讲话中指出,我国事业资产总量庞大,将近6万亿元,“但资产配置的结构在有些方面并不合理。有的短缺,有的过剩,有的闲置,有的利用率不高。例如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西方国家一般为150%~170%,我国只有30%,利用率相差悬殊。这样的资产管理,财政越拨款就越浪费,效率越低。”
《瞭望》新闻周刊调研了解到,除了这种因闲置错配导致的低效型资产流失外,目前事业单位的资产流失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相当部分的事业单位,把多余的办公场地、资源、品牌租赁给一些经营人士,收取一定的租金报酬,放入自已单位的“小金库”;二是事业单位的一些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过程中,国资被严重低估;三是事业单位的资产长期不评估、不流动、不核算、不提折旧、不考虑损耗,造成产权分散、流失和浪费严重。
采访中,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国有经济研究室主任文宗瑜就此向《瞭望》新闻周刊强调了事业单位国资监管和改革的挑战性,“尽管从目前的情况看,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的国资流失情况要明显好于当年的国企改革,但由于事业性国资的管理,相比较国企要难上百倍,因此往往更容易出现问题。”
上述权威人士告诉本刊记者,从外部监督看,监管部门监督职能还未“到其位、司其职”,无法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状况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从单位内部监督看,管理队伍不整齐,职能部门不能充分发挥各自职责,行使不了监督权力,起不到监管作用,“这些都为事业单位在管理和改制中出现国资流失,埋下了伏笔。”
暗潮汹涌的资产流失
一份A级资产评估资质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以让一家年收入不足100万元的资产评估公司,两年内评估上百亿资产,创收4000多万元。本刊记者调研期间了解到的这个案例,典型地揭示了事业单位国资改制管理中凸显的国资流失问题。
2000年,某直辖市一家原属国有事业单位的会计事务所在改制过程中,以公司重组“资产承续”的形式,以35万元将其A级资产评估资质转让给一家私人控制的评估公司。该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不但没有审查,反而专门发文同意这种承续关系,“批准”将A级资质授予该私营公司。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