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年来奖金不菲。从上世纪60年代最初创办以来,奖金逐年水涨船高。最初是3万多美元, 70年代末达到了20多万美元, 80年代中期涨到40多万美元, 90年代末已经有近100万美元了,最近几年奖金固定在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0万至140万美元。
面对如此巨额奖金,大师们都是怎么花的?一般人会认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是经济学界卓有学术成就的人士,理财方面自然也比常人有独到之处吧。但回看历史会发现,经济学家也是普通人,即便是拿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师们,尽管在学术上都颇有建树,在投资理财方面,他们的策略不见得比其他人来得高明。用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瓦西里·里昂锡夫的话说, “我喜欢以理论作赌注,但不喜欢拿钱去投机。”
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拿到当年近100万美元的奖金,着实苦恼了好一阵子。他最后想出的理财计划,也实在没什么特别创意:先修缮一下自己在意大利图斯查尼的豪宅,再为自己两岁多的儿子尼古拉斯买一匹矮种马,最后把剩下的钱都存入银行。但是,蒙代尔把剩下的钱是以欧元存入银行的,之所以兑换成欧元,是因为这位 “欧元之父”长期看好欧元。 “10年过去了,蒙代尔是赚是赔呢?”蒙代尔曾经很认真地回答过媒体的这个提问。他说: “我得到奖金后,将它们兑换成了欧元,那是在2000年9月。开始亏了些钱,不过后来欧元回升又赚了一些,所以总的来说应该算不赚不亏。”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打理奖金的方法更是平淡无奇。他只是用18万美元的奖金为自己在旧金山买了一幢房子。但是,这位大师的儿子——戴维·弗里德曼,倒是比他老爸有经济头脑,戴维·弗里德曼潜心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写成一本《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通俗易懂,估计版税赚了不少。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