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10月9日电(记者朱国亮)从饥饿到温饱,再到卖粮,在最近的二三十年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被294万多定西人永远铭记--梯田、马铃薯、全膜玉米,它们是中国最贫困地区之一甘肃定西脱贫的“功臣”。
2009年,甘肃定西市通渭县李店乡祁咀村66岁的祁俊清第一次卖粮了,而且一卖就是一万斤;2010年,虽然天气干旱,收成不好,但还是收获了五六千斤玉米,家中仍有数千斤余粮待售。
农民卖粮本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在定西,这个中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它却是一件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定西在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定西位于中国西北省份甘肃中部,是一个以贫苦著称的地方,这里生态环境恶劣,一部分地区高寒阴湿,小麦等庄家难以成熟,时有冰雹等灾害出现;一部分地区是干旱的黄土高坡,降雨稀少,植被稀疏,旱灾频发,有的山区甚至连饮用水都找不到。
1982年,联合国有关专家考察定西后得出的结论竟是,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在这一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行“三西”扶贫开发建设,这是中国大规模农业区域扶贫事业的开端,“三西”之首就是定西。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定西人就利用冬闲时间,将500多万亩坡耕地,修成一层层的水平梯田。至今,这项工作还在开展,只是从人工作业变成了机械作业。
斜坡地跑水、跑土、跑肥,梯田保水、保土、保肥。修梯田既有利于治理水土流失,也有利于农业生产。据甘肃省水土保持局的测算数据,在相同立地条件和耕作条件下,梯田与坡耕地相比,每亩可增产粮食80-200斤。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