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开板即将满一周年,自去年9月17日创业板发审委首次召开会议至今年9月29日,一年间共计有185家创业板公司上会,其中,148家公司顺利通过首发申请,但是也有37家企业未能通过创业板发审委的审核。
在今年3月末创业板发审委召开的发行监管业务沟通会议和4、5月份两次保荐代表人培训上,创业板发行监管部门的相关人士陆续公布了审核未通过的公司存在的一些问题。
根据监管层人士介绍,创业板公司被否主要源于7个方面的原因,分别为持续盈利能力问题和成长性不足;独立性、主体资格问题;募集资金使用;信息披露;规范运作与内部控制和财务会计问题等。
据本报记者分析统计,其中,持续盈利能力、成长性不足问题,是创业板企业被否的最主要原因,共有16家被否企业存在持续盈利前景不明朗、成长性不足的问题。
而因其余6个原因败北的企业当中,当属信披失实的苏州恒久最为“恶劣”,相关券商、律所等中介机构受到严厉处罚,苏州恒久也“光荣”成为创业板首家已过会却在正式上市前夜被叫停的企业。
37家企业被否主因
——成长性存疑
“创业板强调的是自主创新和成长性,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就不符合创业板上市条件。创新和成长性是创业板的两个特征,创新是灵魂,成长性是表现,必须两者兼具。”今年三月底,监管层人士曾在一次保荐机构联席工作会议上做出上述表态。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