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仅靠梯田是不够的,恶劣的气候还是令小麦等粮食作物生长困难,产量低下,许多山旱地每亩小麦产量只有200-400斤,遇到灾年甚至连籽种都收不回。
据定西市安定区内关镇崖湾村60多岁的村民王耀南回忆:“过去不仅吃粮难,喝水难,就连烧柴也难,没有秸秆,只好上山铲草皮,山都变成光秃秃的山。”
1995年,定西再次遭遇大旱,小麦等作物大都绝收,唯有少量种植的秋粮马铃薯收成不错。第二年,定西市研究决定,实施“洋芋工程”。洋芋是定西人对马铃薯的别称。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育种专家王一航解释,定西选择马铃薯,有其科学的道理,定西冬春降水稀少,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九月,这与马铃薯的需水季节吻合,且马铃薯耐旱、耐寒、耐贫瘠,适应当地松散的黄土地。
经过连续几届政府的推广和维护,如今,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稳定在300万亩以上,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列第一,总产量约500万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约1/4来自马铃薯产业。现今,广州、上海、郑州等许多中国南方和中部城市的马铃薯市场已被定西马铃薯占据,定西部分马铃薯还出口外销到东南亚等地。
在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同时,当归、党参、黄芪、红芪等中药材的推广种植也在同步进行,推广中药材也是因为这些药材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气候。如今定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10万亩左右,种植面积也居全国地级市第一,相关产业正在兴起。
通过大规模种植马铃薯、中药材,发展相关产业,定西于1999年宣告全市整体基本解决温饱。
近年,让祁俊清有大量玉米可出售的是甘肃科研人员探索出来的一项新的旱作农业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这一技术在缺少雨水的定西玉米种植中效果尤为显著。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