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十条’一下来,加上年初项目运作经理一时半会没弄清楚形势,搞得高价拍下黄金地段的我们一下子成了‘过街老鼠’。政府明令禁止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给我们发放项目贷款,银行也担心过不了审核。搞得我们杯弓蛇影,把资金链绷得紧紧的。”林姓开发商说,最无奈的时候,他们采取项目楼盘“整体转让”的方式,将南宁大桥南岸200多亩土地、能建设几十个楼盘的项目,分割成一块一块的,每平方米的销售价不到3000元钱,将每一栋楼计算好整体的面积,转让给具体的包工头。这种做法虽然承担着“违规”的风险,但比起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来说,还是小多了。
土地“融资套现”成功“避险”
“项目转移”、“楼盘转包”、“土地入股”……这些是开发商成功规避调控压力的“不二法门”。
———项目转移“无本万利”。
就是将已经到手的项目,通过各种方式,将准备或者即将要拍卖的土地,通过“暗箱操作”的手段,将项目弄到具体的开发商手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项目转移”往往采取让项目负责人与开发商见面,负责人按照开发商能够承受的“极限压力”设置拍卖土地的“门槛”,造成实际拍卖过程中只有一至两家企业能够拿下土地的事实“程序上走过场”,实际上开发商通过这两家企业,就实现了“围标”。
熟悉项目运作内情的开发商冯琳告诉记者“如果按照‘极限压力’来具体实施,即使拿到地的开发商也没法赚到钱,只能靠事后的修改规划、提高容积率、减少配套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做法来‘善后’,这也是项目责任人要确保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南宁市不少新建设的楼盘、小区,普遍面临着中小学校、社区医院等配套设施不全的问题,南宁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这就是开发商拒不建设配套设施造成的。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