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特别没有安全感。
张晓山:这样就会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所以我认为,“两头都挂”是一个历史阶段的一个必然的现象,将在一定时期存在,“两头都不挂”是我们一定要避免的。
主持人:虽然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看到了大规模的农民进城,但是中国的城市化率现在还不到45%,和发达国家80%的比例相比,其实还有很大的一个差距,当然我想这样一个差距应该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的潜力和巨大的动力之所在,究竟如何让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城?我们在体制改革,我们在政策调整方面,还应该有什么样的突破,稍候的节目继续我们的评论。
主持人:欢迎各位继续收看今天的《今日观察》,在今天的节目当中呢,我们来讨论的是农民进城的话题,我们看到在今天农民进城应该是大势所趋,它也是我们城市化进程当中必要的一个环节,那么我们想问问两位评论员,如何能够在各地进一步的来推进农民进城,真正把这个工作落实到实处?我们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汤敏:对,我想这一定有两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是农民自己本身的积极性,反过来我们地方政府本身的积极性,我们也得要考虑,因为农民工进城,刚才要提供这整套的社会福利体系的话,他要巨大的一笔投入,我们曾经算了一下,比如在沿海城市的话,大概一个农民工进城,他的整个的成本,刚才说的住房、教育、卫生、养老等等,大概在13万到20万人民币左右。
主持人: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汤敏:所以我们在想一个想法,就是说就是农民工进城,我们要有“人地挂钩”,就是说你收了一个农民工,让一个农民工变成了城市居民,这样呢,从中央和从土地等等方面,又给你配套的能够有一块地,或者在土地的规划,在土地的增加的时候应该能增加一部分,另外一个“人钱挂钩”,就是说当他吸收一个农民工以后,在这种财政方面,我们要有一些机制,能够让他有一部分的,增加一部分,或者中央,如果对贫困地区的话,中央可以通过一部分的分成,拿一部分钱出来,另外一个,可能通过债务,或者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有人提议说我们能不能发一笔债,最后经过很长时间慢慢还回来,但这一笔投入,先把它投入,先解决现在的这个燃眉之急,这些都需要考虑。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的这些都是在农民进城当中我们遇到的一些挑战,当然我们现在实践也正在积极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张所长在你看来,我们各地的这些实践里,有没有一些好的经验可以来总结,来应对刚才汤敏先生提到的一系列的这些问题?
张晓山:实际上就农民进城的话,实际上各地在地方的一些做法当中的话,实际上有的是把眼光是盯着农民这块地,就是说原来比如提出说宅基地换……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