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适中,找何人?
虽然人才储备一直是苏宁引以为豪之处,但张近东坦言人才和团队的建设依然是他“最为焦虑”关注的。
《21世纪》:您和孙总(总裁孙为民)都谈及,苏宁要找的是能力适中的人。在你们看来,这是因为零售行业的薪酬竞争力要匹配么?那怎样的人算是是能力适中又适合苏宁的?并且能够确保人才梯队的稳定性?
张近东:选择的时候就必须是志同道合。大家有共同价值观,对这个行业有充分认识,对未来有充分信心,那么苦一点,也不会放弃。苏宁的1200工程,在培训中会灌输很多东西给他们,例如通过到基层锻炼,来强化做事踏实的风格。我们现在的培训量达到每天三五千人。
我们把对人的要求总结为:人品优先,团队精神,能力适度,敬业为本。
《21世纪》:零售行业一线员工稳定性和中层管理者的稳定性,在您看来哪一方面更重要?
张近东:都重要,也都不重要,企业不能依附于哪个人,如果依附于哪个人,那么领导者睡觉都睡不着。关键是他/她能否为苏宁服务,其次他的这种服务能力能否受到尊重。这是长期的问题,不能简单的、片面的理解。这是所有企业发展的问题。
《21世纪》:此前,我听一个企业家谈及“留人观”,他说,当公司员工要走的时候,基本他是不会留的。对此,您怎么看?
张近东:每个企业不同,每个人不同。如果我的太太说要和我分手,我会毫不犹豫地同意,因为我对自己的能力很清楚。留得住人也留不住心。在苏宁的发展中,有很多人都在等待发展的机会,哪些人做不动了,就让新的人尝试。
《21世纪》:那您现在还关注1200工程的流动性么?
张近东:过去关注,想知道为什么,现在不太关注。现在的流动性已经是我们的预料问题,现在面临的是矛盾,我们觉得是流动要大些,区域的轮换。
《21世纪》:目前您最关注的苏宁发展的内部问题是什么?
张近东:具体的,还是对干部能力的关注。
从企业的长远来看,是企业的未来发展问题。我在内部看到的数据比任何人都多,这也是我的角色所在,也和我的职权相关,也只有我的职权能够推动(发展)。
《21世纪》:2009年苏宁的扩张速度相比而言是非常快的,这种节奏与苏宁的能力是相匹配的么?
张近东:2009年我们继续按照我们5年规划中的3年攻略,延续前几年的开店策略。很多人会觉得怪异,是逆势而为,但过去5个月看来,苏宁还是恢复了。
我们一直在耕耘后台系统、店面规划——区位、规模、铺陈、数量等,以及人才储备。从表象看,似乎大家在这几个领域的做法相似,但如果深入来看,你会发觉有很多差异。或者说每家公司的个性随着时间会产生巨大变化,这,你可以从细节中感知。
所以2007年在清华,我当时说3年领跑,我不会乱说话。如果你是从1999年,也就是我们开始做连锁那年,一直追踪我们说的话,你会发觉我们基本都是言行一致的。我们说领跑,绝不是迎合,也不是说会知道对手会发生什么变化,而是基于对自己的能力的判断以及追问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21世纪》:用上市公司的营业额来比较的话,2008年苏宁的营业额已经超过国美,黄光裕涉案或多或少促成这一结果吧?
张近东:如果基于公开的事实,我想(对手的变化)毕竟就一个月左右的影响。一个月是否会导致这么大的变化?我想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这主要取决于企业本身的发展问题。有些事情看似偶然,但实际上有其必然性。
在家电零售行业,苏宁可以算是比较早迈出一步,如果把握好“这一步的优势”,确实会形成一种他人无法超越的优势。我觉得零售业是无法投机的行业,它需要踏实地去做,如果苏宁坚定地按照我们既定的目标做下去,优势是会不断扩大。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