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业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热望,发挥规模经济优势的理念,可能把中小企业边缘化。
根据国内媒体的报道,2009年5月,中国的中小企业已有近5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3%,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这本来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但是,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无所不在。自1996年11月至2008年11月,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在全国贷款余额中的比重一路下滑,从之前的7.5%下降到2008的近3.8%。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陆岷峰在对1000户小企业调查后发现,有至少95%的中小企业难以符合现行贷款要素的制度要求。另据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侯云春透露的数据,中国目前有80%的中小企业主要依靠自行融资来开办和扩张,90%以上的初始资本来源于其主要的所有者、合伙发起人和家庭;只有29%的中小企业在前5年中得到了有保障的贷款,只占银行贷款总额的1%。
中国已经崛起为一个经济大国。但是,随之而来的经济民族主义的大国心态,则会严重伤害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值得警惕。
我们不要忘记,中国最早的民间企业,是两分钱一碗的大碗茶卖出来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也是民间的几个小公司发展起来的。小企业越多、越繁荣,社会就越进步,经济就越发达,“创新型社会”就越有起步的可能。中国最丰富的资源是人力资源。民间的杰出人才非常多。但是,在大企业的统治下,这些人才多会窒息在公司的科层阶梯上。回想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人人下海的风气。那时新的经济自由所刺激的大量小企业的涌现,也正是中国经济的动力所在。
如今的危险是,有相当多的人把那一段生机勃勃的发展看成是起步时期的混乱,试图将之“正规化”、“现代化”。沃尔玛、麦当劳、微软、丰田,成了中国企业界追求的典范。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热望,发挥规模经济优势的理念,可能把中小企业边缘化。未来的比尔盖茨也许正在哈佛乱糟糟的宿舍里筹划第一笔买卖,我们则把大学生摆摊看成不务正业,甚至学校要严令禁止。民间小企业在资金上缺乏支持,在政治上缺乏保护,经常受到地方恶霸的欺凌。这将可能扼杀中国经济的动力。中国要做大国,但必须从为小业开始。因为“小业”恰恰能给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创造最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