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为何国内CPI仍在低位徘徊?为何政府统计的CPI指标与居民实际体验到的价格水平变化有差异?
先从中国与欧美在CPI统计指标体系上的差异性说起。从指标设计及项目安排来看,各国CPI指标体系没有多少差别(这是所谓的国际惯例),但实际内容却相差很远。比如,和欧美CPI指数以居住类为主导不同,中国的CPI指标体系是以食品为主导的指标(其权重为33.6%)。这样,对CPI变化起决定作用的是食品价格波动。
而食品价格又取决于农产品的价格变化。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生产周期短。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农产品快速涨价带动食品快速涨价是不可能的,即使食品价格有涨跌,波幅也会十分有限。但对于真正影响消费价格水平变化或消费比重较高的住房消费、教育、医疗等价格快速上涨,这种CPI体系对其价格变化反映却很小。
这就是今年1-6月份CPI只涨了2.6%,6月份CPI环比还降了的原因。从数据上看,当前中国经济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佳态(GDP增长为11.1%),局面十分可喜,但实际经济生活对物价变化的感受相差很大。因此,尽管今年的CPI指标表现得令人满意,但是中国消费物价的快速上涨已经不是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压力了,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早就发生的事情。对此管理层决不可掉以轻心。 (特约评论员易宪容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