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前奏
喜欢事无巨细事先考虑周全的苏宁,对于控股Laox仍有一件事没有准备好,那就是语言关。即使是派驻Laox董事会的两位董事王哲与蒋勇,也不懂日语,需要临时学习。如今,苏宁内部已着手语言培训,并希望语言能力出众的员工主动请缨;此外,苏宁今后招聘时,还打算优先考虑外语能力出众的大学生。
不过,苏宁方面强调,并购日本企业只能算是苏宁在海外市场的试验场,竞争的主战场仍将是国内市场。2009年年初,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即向外宣布,苏宁国际化战略的第一步将落子香港,考虑年内在香港开店。收购公布后,孙在各种场合一再强调,苏宁国际化的既定战略没有变,第一步仍旧是在香港开店,收购Laox不是国际化的第一步。
孙对《环球企业家》解释说,之所以一再强调,是因为很清楚两者的区别:这不意味着苏宁真正开始“涉足”国际化的经营和管理,在香港开店,才真正涉足国际化的经营和管理。原因在于,进入日本,实际还是依靠Laox原有的平台运作。
但苏宁高层也强调,现在不涉足经营管理,不意味着永远不涉。这种看似“模棱两可”的态度,并非由于这笔并购来得突然而对很多问题没有准备,而是苏宁的一贯作风使然:要考虑合适的时机、成本和风险。
在孙为民及其高层接受本刊长达三个多小时的专访中,几乎对于所有本刊提出的问题,孙都或详或略地介绍了苏宁的应对方案或者思路。他表示,对于这一并购中的风险控制、整合成本、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苏宁都做出了量化的应对方案。证据之一是苏宁保留了自己未来增发股份即增加投资的余地,就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未知情况。
这意味着以稳健著称的苏宁没有改变风格。尽管在2009年,相对于国美电器的整合关店等举动,苏宁开始变得“高调”—年内新增200家门店,提前一年进驻香港开店;4月在无锡打造第一个自建旗舰店;近日高调宣布其新的B2C网上销售系统上线—在这一系列高调举动的背后,孙为民却认为,这些“姿态上的变化”是形势使然,但苏宁从未偏离自己的战略。他所称的“形势”是指:2008—2010年可以看作是苏宁的转型期,这种转型也是为了应对整个行业格局和趋势的变化。“我们的行业地位有了变化,我们的网络渗透更深更广了,但是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变化正在发生,未来会慢慢体现—经营层面的精细化。”孙为民表示,这种精细化的转变并非瞬间的爆发,而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苏宁最近的很多举动都与此有关,比如尝试做三星手机M2710C的全国总代理。
“别人笑话苏宁做了多年零售又回到老路做批发了,其实他们不知道,单品管理正是精细化的核心内容。”苏宁一位高层表示。他分析,为什么在日本Yodobashi只有20多家店销售额却位居全国第二,且单店销售高达七八十亿元(人民币),其核心秘密就是单品管理,为每一款进驻卖场的产品都量身打造合适的营销方案。而苏宁做单品全国总代理背后的思路即是单品营销、极力挖掘每一款产品的最大潜能。这一动作和收购Laox的举动揭示了同一个战略:更加精细化才是苏宁在意的追求,而收购Laox则是这一战略的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cprp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