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刃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十分丰富。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指向、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为方针、以实现经济增长“三个转变”为主要内容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
“三个转变”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指的是调整需求结构。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指的是调整产业结构。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指的是调整要素投入结构。
就我省来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而调整要素投入结构又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的关键。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优化,二是产业结构升级。前者是指产业体系之内的各种比例关系协调、合理,后者是指依靠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端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般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对存量进行调整,使原有产业实现优化升级;二是通过增量,主要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上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带动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背景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从深层次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的影响主要是对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有以下几个因素会对我们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方面,随着全球开始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转折,将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另一方面,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的崛起也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即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为主的发展模式维持不下去了,承接发达国家产业梯度转移的产业发展模式维持不下去了。我们必须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闯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全球即将进入低碳经济时代
哥本哈根会议给全人类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低碳时代”即将到来。人类必须改变多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去探索一种在新生产力水平下的低碳生活方式,当务之急是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指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为减少碳排放做出相应的贡献。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压力在生产领域,大幅度降低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强度是我国中近期内发展低碳经济、减缓碳排放的核心任务。这无疑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我省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有产业基础薄弱层次偏低
从产业发展状况来说,目前我省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虽然基本上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但现有的产业基础还很薄弱,且层次偏低。第一,农业人口比重偏大,城市化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还不高;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科技密集型农业与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大。第二,我省工业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较大规模,但基本上还没有摆脱粗放式的增长模式。钢铁等传统行业至今仍是我省的支柱产业,资源偏重型结构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制造业整体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相对落后,企业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偏低,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为普遍。第三,我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比较滞后,产业优势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行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发展后劲不足。同时第三产业结构也不够合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两大传统服务业占据主体地位,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现代和新兴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
节能减排压力巨大
我省不仅城市化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钢铁、石化、建筑、建材、物流等主导产业均为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且技术含量不高。据统计,在我省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例为9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氧化碳年均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7%左右,节能减排压力巨大。
我省六大高碳排放产业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六大产业碳排放接近工业排放总量的90%。而2007年我省主要工业行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0.42%,六大高耗能行业所占比例更是达到工业总产值的56.14%。
调整结构面临巨大竞争压力
从发展环境来看,我省调整产业结构也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一方面,京津冀虽然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我省在与京津的竞合发展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此外,支撑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还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巨大压力和激烈的区域竞争。目前,钢铁、水泥、玻璃、煤化工等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多晶硅、光伏发电、风电装备等产业同样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且还有许多企业准备进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已经并将继续采取各种手段,综合地进行调控。
我省无论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还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属于上述产业领域,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由于受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特点、自主创新能力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我省在产业门类构成方面没有太大的选择空间。
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途径
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不断提高我省主导产业的技术层次和竞争力
当前,调整我省主导产业构成结构的关键是抓住机遇,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我省主导产业的技术含量。主导产业是在对产业按其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体系中的地位不同进行分类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体性战略地位、并能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引导和支撑作用的产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层次的主导产业与之相对应。技术进步是推动和促使产业结构变动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不断提高我省主导产业的技术层次和竞争力。
一是加大高碳产业技术攻关的力度,加快淘汰高碳产业的落后产能。要通过产业政策调整,鼓励高碳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以技术进步带动整个产业升级;要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增强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要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强制淘汰高碳产业的落后产能。高碳产业“低碳化”不仅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兑现减排承诺的重要途径。
二是制定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三次产业角度来说,要加快金融、保险、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减少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把新能源产业、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尽快打造成我省的主导产业。
三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将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行业,大力发展。
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调整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我省调整产业空间布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紧紧抓住京津冀深化合作的大好机遇,加快我省“一环两带”地区的产业发展,特别是加快打造环京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这既是我省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也是实现京津冀协调发展的需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它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求其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而且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综合效益。我省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某些领域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京津冀合作的深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对河北来说,这一转折意义尤为重大。河北应抓住这次机遇,主动对接京津,积极接收京津的辐射,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据相关报道,《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已上报国务院,有望今年出台。《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区域规划,该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我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8个设区市。在历经了5年的调研、编制之后,京津冀都市圈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规划蓝图,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京津冀原本属于一体,目前在行政分离的条件下推进经济一体化不仅是河北的发展机遇,也是北京和天津提高层次、实现更高目标的机遇。协调京津冀之间的利益关系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寻求共赢。《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实施必将为这一区域、特别是为河北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我省打造环京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应从建设生产基地入手,通过技术引进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应立足现有基础,在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三要打造好四个梯度差:体制上的梯度差,即市场化程度要高于京津;政策上的梯度差,即在政策上要比京津更活,更优惠;服务上的梯度差,即服务比京津更优,更周到,效率更高;综合环境的梯度差,努力引进央企,发展总部经济,吸引京津人才,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打造梯度差,主要靠政府;用好梯度差,关键在企业。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为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河北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难点不是硬条件,而是软要素,要通过打造四个梯度差切实把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