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市累计接待游客108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2%、42.7%。并且获得了“中国十大休闲旅游城市”、“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等称号。预计2010年,接待中外游客数将达到130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到100亿元以上。承德旅游业为何有如此强劲发展?经济日报6月22日刊发了《河北承德:全力打造国际旅游城市》的文章,从区位、资源、生态和文化等方面加以阐述。为了让广大读者了解文章的内容,今天本报转载此文,以飨读者。
承德旅游业为何有如此强劲发展?承德市委书记杨汭告诉记者,“近两年来,承德旅游业能出现如此好的发展势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生态和文化等四大优势,加快结构调整,建设产业发达、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品牌响亮的国际旅游城市的结果。”
产业进退有序
承德位于河北省北部的燕山和内蒙古高原连接带,属典型的高山区和草原区,受交通和自然条件的制约,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该市所辖的8个县中,有6个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县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多年来,为解决360多万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承德市委、市政府不懈努力,加大对矿产、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然而,矿山和土地若开发过度,将会影响到京津两市水源地的安全,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逐渐成为承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反思过去的经济发展路径,承德市委、市政府认为必须放弃依赖资源开发粗放增长的发展方式,走出一条资源消耗少、环境能保证、群众受益高的新路子,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重新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和部署。
“在产业选择中,承德把休闲旅游作为未来第一战略支撑产业。”市委书记杨说。
打造国际旅游城市,承德有4大支撑。一是有资源优势,承德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不但有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性自然景观,而且生态良好,有着“华北之肺”的美誉;二是有市场基础,承德临京近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休闲旅游的需求逐渐增加;三是有发展前景,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收益占到当地生产总值一半以上;四是发展休闲旅游,不但产生污染小,还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这对保证京津水源供应和维护首都周围生态环境来说意义重大。
基于这种认识,承德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制定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实施意见》,把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提升到了经济发展的首要地位,坚持用生态领先的标准来重新衡量和规划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确定了以休闲旅游产业为统领的钒钛钢铁、现代农业、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和新型材料等6大主导产业体系。近年来,该市共关停、取缔小钢铁、小水泥等排放不达标企业1000多家,拆除燃煤锅炉500多台。
城建取舍有章
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必须有严格的城建标准,尤其是要做好城市功能划分。承德参照国内外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通用做法,吸收专家和社会各界意见,制定出了包括经济发展、旅游人数、基础设施等10大类52项指标的《承德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基本标准体系》。承德市委、市政府首先带头,把办公地从避暑山庄世界遗产保护区迁出。全市76家市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周围的5个村庄、4个社区的4.1万常住人口,也都迁出了旅游区。承德,这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城市露出了“金边银角”。
与此同时,该市按照“五区三带”城市格局,实施总投资366亿元的城建项目,打造“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等重点旅游项目,着重保护历史文化,开发新文化,将文化与参与性娱乐项目结合起来,打造休闲旅游精品。他们还按照“城市即景”的思路,保护和恢复一批历史文化街区,改建、扩建、新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茶馆、古玩店、手工作坊,鼓励发展一批演艺、茶艺等休闲文化产品。通过科学开发,城市规划用地面积由84平方公里扩展到12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控制区域面积达到1250平方公里,宜居、宜游、宜业的城市风貌得以充分展现。
在强力推进休闲旅游项目建设中,该市把避暑山庄、外八庙、金山岭长城等宝贵的旅游资源,用现代的、休闲的配套项目包装起来,把承德良好的山水、冰雪、草原、温泉等生态资源与现代健康产业、高端休闲项目融合起来,围绕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坝上森林草原和金山岭长城等3大板块,重点培育了双桥、双滦旅游度假区,围场、丰宁森林草原休闲度假区,隆化温泉休闲度假区和滦平长城文化休闲旅游观光区等9大特色休闲旅游区。
人文生态并重
“要把承德建设成国际旅游城市,光靠一批城市文化遗产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合各种资源优势,使人文、生态、文化、体育和疗养等休闲业态成为相互补充互为依托的发展格局,才能形成立体效益和长久效益。”承德市市长张古江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