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 详细] |
|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 详细] |
|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 详细] |
|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 详细] |
|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 详细] |
|
|
|
|
|
|
|
李学勇: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
来源:求是 更新时间:2010/6/1 17:22:02 |
|
>> 相关新闻链接 |
|
|
|
2010年2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自主创新。紧紧抓住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要求,突显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关键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物质资源消耗转向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轨道。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求大力加强自主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十分突出。目前,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能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难以为继。当前我国正处在必须调整结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把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自主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力。
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要求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总揽全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并且把科技支撑措施作为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支撑措施对于遏制经济下滑势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既是对科技支撑作用的检验,也是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检验。广大企业深刻认识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积极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也预示着国际竞争格局的新变化。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就必须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上有更大的作为,以形成新优势,赢得主动权。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加快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是党和国家立足国情、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说到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就是要把自主创新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各个地区、各个行业;把自主创新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不断增强国家竞争力和软实力;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打下坚实基础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位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未来十几年我国科技发展进行了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重要跃升期。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量子通信、干细胞研究和纳米技术等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性能计算机、超级杂交稻、转基因抗虫棉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为青藏铁路、南水北调、高速轨道交通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了关键技术和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的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公共事件提供了有效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取得重要突破。地方科技工作空前活跃,区域创新亮点纷呈。科技政策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出台了一批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呈现新局面。
同时,我们也感到,与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相比,自主创新的步伐还需要进一步加快,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还不高,产业竞争力还不强,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不高,一些重要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和产品主要还依赖进口。在出口技术和产品中,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比重还不足10%,企业的研发能力还不强。二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还不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流动的渠道还不畅;产学研结合还有待加强;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三是自主创新政策措施的落实还不到位。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在有些地方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一些重要政策还没有用好、用足、用到位。
三、坚持创新驱动,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效科技支撑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科技规划纲要的各项战略任务,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更好地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轨道。
1.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抢占经济科技的战略制高点。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凝练973、863等国家科技计划的战略目标,加快实施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大力发展战略高技术,力争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始创新成果。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着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作用,营造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全面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使创新型企业加快成长,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带动广大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创新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和模式,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在重点产业领域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和服务。
3.着力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要求出发,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统筹部署和协同推进,以创新型区域、创新型城市等试点为载体,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构建自主创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高地。结合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设一批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特色产业基地。
4.着力发展农业科技和民生科技,使科技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建多元化、网络化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加强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攻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对老、少、边、困地区的科技支持,加强对口支援,加快这些地区依靠科技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5.着力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激励和支持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战略部署,以培养和凝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依托重大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基地,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建设创新团队。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健全和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评价制度,激励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创新创业。加强科研一线和基层科技力量,制订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的有效措施,推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
6.着力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以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为重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完善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落实好激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构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全面落实知识产权战略,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应用。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深化科技对外开放,加强科技对话交流,扩大国际科技合作,更好地运用国际科技资源,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作者: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副部长)
责任编辑:cprpw |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