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半年时间过去了,实践已经证明,“双政策”是立竿见影、行之有效的,将坚定不移地实行下去。但人们同时注意到,在“双政策”实行的过程中,也凸显一些难点,面临一些挑战。
民间资本启动迹象不明显
作为“双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宣布实施两年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而衡量这一计划是否取得预期效果,除了这些投资的进度、质量和有效性外,更为关键的在于,其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动民间投资。
来自民间资本强省浙江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省的政府主导性基础设施投资完成866亿元,同比增长31.8%,而民间投资只有个位数增长,为8.2%。浙江的境况在全国具有普遍性。
综合目前各地的投资数据,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是政府投资的快速增加。在全部投资增加额中,政府项目约占其中的一半。这意味着,在政府项目投资高潮的背后,庞大的民间资本启动迹象还不明显,需要撬动的目标尚未实现。
“受经济前景不明朗、生产订单不足、产能普遍过剩、工业效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投资谨慎,观望情绪相当普遍。”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在调研中均发现了这类现象。
“这些现象暴露出,当前民间资本仍然没有很好地进入到社会生产领域中去,民间资本还没有太多赚钱的机会,这是当前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必须要关注的地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指出。
实体经济更需资金支持
今年年初,有关方面在确定全年5万亿元信贷资金的增长目标时,还认为“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然而,事情的进展却出乎了业内人士的预料:前5个月,银行新增信贷就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到6月底时,新增信贷资金已接近7万亿元人民币,是2007年信贷增量的两倍。
与全球主要经济体信贷紧缩形成鲜明对比,充裕的信贷供给有效配合了财政政策,对中国经济结束自由落体式下滑并快速企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遭遇着信贷资金外溢的挑战。对此,人们普遍认为,在当前经济企稳回升、但基础还不够稳固,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必须坚持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连贯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但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资金流向的监管。
宏观政策调控凸显两难
警惕通货紧缩的说法还没有结束,最近一段,关于通胀来袭的争论又不绝于耳。
一些经济学家大胆作出预测,说近期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理由有,5月份,总体反映世界主要商品价格动态信息的CRB指数,大幅上涨14%,创下1974年7月以来单月涨幅的新高。6月1日该指数一天上涨3.1%,创两个月来单日最大涨幅。与此同时,他们还认为,“市场充斥如此多的资金,通货膨胀很快袭来也在情理之中。”国际清算银行更于日前发出警告:如果各国不能及时调整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中期的全球通胀将难以避免。
但有更多的人则认为,近期并无通胀压力。事实情况似乎支撑了这一判断。最近几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双降”的局面并未缓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至5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8.2%,降幅扩大0.5个百分点;CPI仍在低位徘徊。从上述情况,非但看不出通胀的踪影,甚至通缩的压力也并未完全解除。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