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着工作得先还助贷”
年龄:24岁 职业:程序员
对于刘翀来说,人生的转折点发生在2009年6月23日,这一天,赋闲几乎一年的他找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虽然只是当上一个“IT民工”,不过处于重重压力之下的他,还是认为这一天是自己的幸运日。
“简历递了几百份,面试上百回,终于有人要我了。”2008年7月,刘翀大学毕业,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他,成了“一毕业就失业”大军中的一员,然而与其他同学不同,刘翀从一出校门,就是“负债”一族。
由于家境贫寒,刘翀在大学期间曾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几年下来,为了学费和生活费,共申请了2万块钱,虽然这笔钱没有利息,然而对于一个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毕业后就该还钱了,却找不到工作,为了这个,我妈哭了好几回。”2007年底,刘翀与同学们就开始寻找工作,然而往往是失望而归,由于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再加上刘翀的大学本就没有优势,刘翀几乎连面试机会都找不到。为了在北京找工作,刘翀只好蹭在留校读研的同学宿舍。
“没有工作,却处处要花钱,那滋味真难受。”面试要穿正装,刘翀只好去批发市场买便宜货;每天吃饭,刘翀就在学校办张临时饭卡。然而时间一长,刘翀就开始听到各种冷言冷语,有些同学开始对刘翀蹭在学校表示厌烦,甚至他可能会逃避还款的传闻,也传到刘翀的耳中。
“欠着钱,别人看我的眼光都是异样的,好像你时时刻刻都可能跑了一样。”学生毕业后拖欠助学贷款甚至逃跑的消息,经常见于报端,这也让刘翀倍感压力;手机过于破旧想换一个,刘翀都考虑了半天,“就怕人家指指点点,说什么欠着钱还买手机之类。”考虑再三,刘翀最后买了一个当时最便宜的手机。
在四处找寻近一年后,2009年6月23日,刘翀终于接到了一家IT公司的录用通知,今年1月,刘翀还收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笔年终奖——5000元,没有给家里买年货,连同工资攒下的钱,刘翀凑了1万块,准备先还上一半助学贷款:“等到明年这个时候,估计我就可以还上所有的钱了。”
“我不折腾对不起青春年华”
年龄:29岁 职业:不定
“我是80后,我是负一代,但是我还是很快乐。”没房,没车,信用卡里常常是负数,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男友,陈婧却觉得没有任何压力,与刘翀和陈旭相比,陈婧绝对属于活得潇洒的一族。
2004年,陈婧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大型国企从事宣传策划工作。不过活泼的陈婧,始终无法适应国企死气沉沉的气氛,干了不到一年,陈婧选择了跳槽,进入一家外企工作。
“两个同事商量辞职去西藏旅游,问我去不去,我犹豫了一下,觉得这样的经历很难得,所以决定跟他们一起走。”身边心态活泼的同事,影响了陈婧的人生观。陈婧发现,原本为自己安排的“职业规划”,并不能让自己快乐,于是陈婧决定“跟着感觉走”,拿着工作3年的积蓄,陈婧踏上了“灵魂之旅”,一走就是大半年。
“生活的压力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关键在于你怎么生活。”回到北京,陈婧与朋友一起开起了水吧,也找过几次工作,甚至把旅游的经历写成书出版过。不过享受了旅游的快乐后,陈婧有点上了瘾,短短的几年时间,国内几乎已被她走遍,常常欠费的信用卡和家中时不时地接济,成了陈婧的经济来源。“有时候觉得对不起父母,但我总有一天会报答他们的。”
“70后纠结,纠结于时代之中;90后快乐,为了幸福的生活快乐;我们80后呢,是纠结并快乐着的一代人。”陈婧表示,有些时候,还是会羡慕那些按部就班生活的同学们,看着身边的闺密结婚生子,自己也有“回归正常”的冲动:“也许等到30岁,我就老老实实地做回一个正常人,不再折腾。”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