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支撑城市生存、发展和竞争的巨大动力和无形资产。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城市发展与文化建设的有效结合方式和途径,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对我们更好地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促进城市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增强城市对人才、资金、技术的吸引力,推动城市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有助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既要有继承,又要有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要适时更新内容,重新规划、设计和塑造,不断培育、创造出新的优势,始终保持城市文化的特色、活力和魅力。
城市建设与文化发展本应协调共进,相互渗透,互相补充,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健康发展的局面。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城市建设与文化培育不相协调,一先一后、“两张皮”、甚至单打一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一是认识不到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物质轻精神、重表面轻内涵等问题。二是定位不准,把城市文化建设变成了城市包装,只讲美容,不讲育魂。三是流于形式,“文化标签”随便贴,把城市文化建设庸俗化。四是缺乏整体规划。许多地方没有制定城市文化建设长期规划,没有对城市文化建设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定位,没有把城市文化建设融入城市整体建设规划之中,缺乏相应的措施和制度保证。五是品牌效应不突出。许多地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忽视了文化元素的注入,文化品牌的打造,没有城市的名片和独特的文化标志,缺乏城市特有的文化符号。
推进城市文化建设,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要遵循城市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又要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不能搞成“千城一面”。城市文化建设就其共性而言,主要应把握住五点:一是先进性。城市文化内容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科学性、进步性,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素质的提高,有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二是客观性。城市文化表现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历史、积淀、宽容和个性。城市文化对城市具有依附性、从属性,不能脱离城市而存在,城市文化内容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并得到公众的普遍接受和认可。三是主观性。城市文化建设强调要体现包容、多样、多元、自信、和谐、共生,能否形成这样的文化共识,很大程度上与个体主观认知、感悟、体验和态度密切相关。另外,城市文化的设计、塑造、传承、更新等,都与认识主体的认同、素质、经历、品位、价值观取向、审美层次、评价标准等有关。四是历史性。城市文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时空特点,是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产生发展的,体现着一个城市文化的脉络、历史的厚重、深层的底蕴、现实的需要、未来的指向。五是可塑性。城市文化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变化,认识主体需求提高,对城市文化会提出新的要求,只有因时调整,才能适应新的发展。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