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刘汉元无比欣慰的是,通威从进军多晶硅领域到一期工程竣工投产,仅用了1年的时间,并创下了行业调试时间最短纪录,也一举打破了长期以来作为太阳能光伏产业上游原材料的多晶硅,其生产技术被美、德、日等国8家公司垄断的格局。
“两年前,中国人的多晶硅产量世界上没有计算,现在不得不计算。未来十年不到的时间,中国一定是世界上70%以上的多晶硅提供者。”刘汉元说。
适度多元化
刘汉元的这个选择,其实是一次火线救市的动作。
6年前,刘汉元告诉《英才》记者,民营企业必须走“专业化”道路才能真正做精、做强、做大;这一次,刘汉元对自己的“专业化”理论做了一些修正:“通威一直坚信‘业精于勤而专’,不轻易做自身不熟悉、没有把握的事情。通威永远不会做简单的多元化,认准的产业,我们只会抓一抓二,并且专注地做强、做大。”
刘汉元曾经明确表态,对于上市公司 通威股份来说一定会坚持饲料主业,而对于通威集团来说,是可以适当做些多元化的。三年前,当通威集团决心进入多晶硅产业的时候,通威集团已经拥有包括化工、宠物食品、建筑与房地产、IT等行业的90多家子公司。
让人颇为不解的是,既然刘汉元坚持上市公司要“专业化”,为什么以饲料为主业的通威股份要在2008年初以1.91亿元收购通威集团主要化工资产——四川永祥50%的股份?在永祥注入上市公司之前,刘汉元曾表示,等到通威的多晶硅板块成熟以后,将会争取在中小板独立上市。
“让永祥多晶硅注入通威股份,可以让多晶硅单独上市面临的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争取了发展所需的时间和机会。”刘汉元的这个选择,其实是一次火线救市的动作,不仅解决了当时通威股份的融资问题,也为多晶硅产业的快速发展抢得了先机。
在通威永祥注入上市公司前,通威股份的主业是饲料,而且正准备在饲料领域继续开疆扩土。2007年5月,通威股份股东大会决议准备增发不超过公司总股本15%的股票,拟募集资金12.31亿元,用于 连云港年产20万吨饲料项目等16个饲料和水产品加工项目建设。但因为种种原因,通威的增发计划在证监会触了礁。此后,2008年1月25日,通威在停牌一天之后,公布了其将收购四川永祥50%股份的公告。
花1.91亿就将净资产为3.87亿、当年净利8000多万的永祥公司一半股权收购到手,通威股份实在是捡了个大便宜。而对于永祥来说,在多晶硅领域快者为王的时期,其后续的庞大工程,也需要资金的投入,上市之后,也将为永祥增加一个合理的融资渠道。但在分析师们看来,更大的兴奋点还在于:如果没有永祥,通威股份只能在竞争激烈的饲料行业内慢慢成长;有了永祥,通威便以双主业的形式脱颖而出。
双主业延伸
完成了双主业布局的通威股份,刘汉元开始忙于打造双主业的完整产业链。
在进入多晶硅领域之前,通威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中国饲料领域的领军企业。事实上,除了饲料板块,在通威股份传统的主业里,近两年还增加了食品加工板块。2006年,“鱼状元”刘汉元宣布进军食品加工领域,打算以其参与中国饲料行业近30年的牢固基础,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