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研发集团战略总监的芮勇也曾经有机会早几年回到中国,但因为同样的原因他拒绝了。“现在看来,我是错的,当时对中国的发展认识还不够清楚。”芮勇说。
比尔·盖茨虽然力主了中国研究院的成立,但他内心并没有期望研究院会在短期内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因为任何研究都需要一个周期。没想到,一两年后,张亚勤和张宏江、沈向洋几个人做的一个关于多媒体的研究竟然入选微软全球十几个最酷的技术之一。
“比尔很惊讶,这大大超过他的预期。”张亚勤说,那项多媒体技术的一部分还转化到了微软的产品中去。
多年以后,张亚勤在回顾微软在中国的研发策略时,发现微软竟然走了一条与其他跨国公司逆向的道路。微软在中国先做基础研究,再做技术孵化,2006年才开始做核心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合作。“现在回过头来看,也许是运气,也许是一种下意识的战略规划。”
在张宏江看来,这条道路能成功要归功于当时的一个策略:先找到顶尖的研究人才,再去发现项目。张亚勤首先在华人圈子里找到这些人,再因人设事,很快在微软总部建立起了口碑。
从2000年开始,芮勇敏感地发现很多的变化,无论是美国的媒体还是同事,和他越来越多地谈到中国,来美国留学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地选择回国。
中国研发集团战略合作部资深总监申元庆至今已经在微软工作了14年,其间他经历了微软的爆炸式发展,也看到这个IT巨人曾经走过一段成长迟缓的阶段。“全球节约成本时期,原来每层都设的文具室改为仅设在一层,连卫生纸的厚度都变薄了。”
如果不是因为来到中国,市场、研发都做过的他也许在两年前就退休了,生于台湾的他想再找个更加新鲜、刺激的活儿干。微软中国,给了他这个机会。
当2006年中国研发集团成立时,中国不仅积聚了一大批IT专业人才,而且产业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中国专利局的数据统计,从2000-2006年,中国每年申请的专利数以17%的速度递增,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专利国。
微软原本以美国为中心的理念也发生了改变,随着互联网、移动的发展,产品设计更加模块化,不同国家的团队可以同时开发同一个产品。
这三点成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成立的必备条件。所以,当张亚勤高举这个大旗,振臂一呼,人力、资金、机会都变得水到渠成。
术:团队整合、创新能力、战略合作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