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凤灵公司,郑荃深切地感到,收获与投入太不匹配。厂长们五六点钟就要起床,但每一把琴只能赚一元钱。郑荃不禁大发感慨,“这里的工人手工都很熟练,就是没看过好东西,所以也不知道好东西该怎么做。这里可以挖掘的潜力其实是很大的。”
从此,郑荃时常出现在李书的厂里,一群不懂音乐的农民工跟着他学到了许多既新鲜又奇妙的知识。
“我们过去理解是,将弓放在小提琴上一拉发出声音,其实不是这样的,小提琴的发音跟我们制作时的每一道工序都有很大的关系,每一道工序的零部件都可能对发音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职工在郑荃的悉心教导下,越来越专业。
通过郑荃的帮助指点,李书厂里的提琴质量提高很快。2002年年初,一家美国公司传来一份订单,要订购95把琴,但95把琴要的是95种样式。
这是一笔赔钱的买卖:六十多个模具要新开发,很多新品种得边摸索边做,这样费很大劲一个品种却只做一把琴,对于搞流水化生产的企业很不划算。
所有人都觉得这个订单不能接。不料,李书得知情况后却坚决要接这个单子:“服务的本身就是亏本,用我们的服务来赢得客户的满意,是为了在今后的订单当中赚钱,这就叫经营和市场经济。”
在李书的坚持下,这个亏本的订单还是被按时完成了。后来,这家美国公司主动与凤灵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每年的订货量都在增加。
请吕思清做形象代言人
看似吃亏又不讨巧的办法让李书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客户。到2006年,凤灵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提琴制造企业,小提琴的生产量占到了世界30%的份额。
这时,李书又盯上了一个名人——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
今年39岁的吕思清颇富传奇色彩,8岁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17岁成为获得国际小提琴最高奖的第一位东方人,目前已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
吕思清整天忙着在世界各地演出,李书费了很多关系才把吕思清请到了厂里。在此之前,吕思清虽不认识李书,但在一位美国朋友的家中已看过凤灵公司的小提琴,美国人对中国提琴的称赞让他感到很光荣。
来到李书的工厂,吕思清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制作工艺好,价格便宜。李书极力向吕思清介绍企业和自己的想法。但对于想请吕思清做什么,他只字未提,只是尽量盛情款待。
不久之后,吕思清到苏州搞专场演出,李书特意赶去观看。李书被吕思清拉琴时人琴合一的全身心投入震撼了:“他连续拉了两个小时,最后小提琴在脖子上都放不住了,全身湿透,只能用手帕贴着。”
谢幕后,所有的观众迟迟不肯离去,站起来拼命地鼓掌,吕思清只能再次出场谢幕。
这次见面后,李书还是没有向吕思清提任何要求。只是一有机会就见面,这样交往多了,两人就成了好朋友。
“很多时候我们的共同语言就是音乐、提琴。我觉得他很有毅力,很坚持,也很重感情。”这是吕思清对李书的认识。
2007年5月的一天,李书终于说出自己蓄谋已久的计划。他想请吕思清作为企业的形象代言人,更好地把产品推向世界。出乎李书的预料,吕思清一口答应了:“我觉得我的提琴演奏不光是用音乐去打动观众,我还应该通过一些其他的方面去引导大家走进小提琴的世界。”
这一次,李书很顺利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至于一开始没向吕思清说明自己的意图,除了让对方了解自己外,李书也有自己的想法,“因为我是请他做形象代言人,所以更要了解他的为人,了解他在观众中的形象。他必须受观众热烈欢迎,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把产品推向市场。”
和小提琴打交道30多年,李书跟小提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小提琴已经成为他人生不可分割的部分。
“我不但要把我的企业做成世界最大的小提琴企业,而且要做成世界最强的小提琴企业。”李书信心百倍地说道。
虽然不懂音乐,起点很低,用的办法也称不上奇思妙招,但李书还是打造出了一个让人刮目相看、世界上最大的“提琴王国”。虽然不会拉琴,但李书说,琴如人生。几根琴弦搭配,可以奏出无数优美的乐曲,跟朋友同行,才有财富和美好人生。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