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1月22日讯 投,还是不投?
1月20日,一家商业银行债券交易员对下单城投债心存犹豫,这只债券的收益率高出同期贷款利率近100个基点,项目现金流、抵押资产等一切正常。
担忧来自一项即将出台的政策。
1月19日上午,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讨论即将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提出,“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
上述内容立刻引起商业银行人士的高度关注。“可能会有一些规范性的条款,对债市和银行贷款造成一些影响。”1月20日,一家股份制银行资金部人士表示,市场传言上述措施由财政部负责牵头制定。
此前,有报道指出,2008年初,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总计为1万多亿元,到2009年中,则迅速上升到5万亿元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而有商业银行人士称,截至2009年末,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约为6万亿元。
截至发稿,本报记者未能联系上财政部相关人士。而多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金融专家、银行人士均指出,设定合理的负债率水平,控制地方政府负债总量及其财政担保行为,规范政府融资平台等应是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融资平台何其多?
“现在的融资平台太多。”1月20日,南京博达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康涛告诉本报记者。康曾为一家大型银行江苏省分行投行部总经理,目前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财务顾问服务。
他表示,不仅仅是在传统的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土地储备、国资经营等领域,各级政府成立了融资平台,现在还发展到第三产业,如文化等领域。而各级政府不断设立融资平台的目的是扩大融资规模,因为政府融资需要通过其控制的公司来进行,但一家公司的资产有限,负债规模也存在“瓶颈”,于是地方政府通过不断新设融资平台取得融资。
目前,全国四级政府融资平台超过8000家。
在掌握各级政府融资平台的大体情况之后,有关部门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各地政府予以关注,逐步规范和加强管理。
而来自地方政府的一种观点认为,政府融资平台没有金融监管部门想象的那么大、那么多,有一些并不属于政府融资平台,与金融监管部门的专业看法存在不一致。
一位金融专家称,由于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期限长,存在“前人借钱、后人还债”的现象,对于地方政府官员而言,“谁借的越多,谁在任期内的政绩就越大”。
尤其是在2009年,这样一个扩大投资的绝佳机会。以东部某省会城市为例,当年该市计划投资400多亿元,但实际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500亿元。今年该市提出的目标更高,达到550亿元,所需融资的途径包括财政投入、吸纳社会资金、项目自身的融资能力等。
早在2003、2004年,时任某大行江苏省分行投行部负责人的康涛,为了完成针对苏南某市的一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他设计出一套控制政府负债总量的公式。一是,地方政府的负债总额(包括实际负债和或有负债)应该不能超过当年地方财政总收入的70%;二是,当年到期的债务本息总额不能超过一般预算收入的30%。
但在执行过程中,类似的指标并不能约束政府的“胃口”,反而被大大超越。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比例普遍较高,有的高达80%以上,政府隐形债务负担过重。” 交通银行(行情 股吧)金融研究中心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公司从多家银行获得信贷,形成“多头融资、多头授信”的格局,银行有时难以把握地方政府的总体负债和财政担保承诺情况,造成债务管理非常混乱。
所以,“中央政府如果希望规范政府融资平台,不仅要控制其负债总量,还要规范各类平台”。康涛说。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