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了抗病性、产量、纤维品质之间的负相关;首次建立了棉花优异种质较为系统完整的DNA指纹图谱,构建了优异种质数据库,为抗病育种提供了可持续利用的基因资源;发现了黄萎病抗性鉴定和选择的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创立了黄萎病抗性苗期鉴定技术;发现了我国黄萎病重病区河北省存在落叶型菌系,进行了黄萎病菌致病类型划分和棉花品种黄萎病抗病类型,为抗病育种亲本选配、后代鉴定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一系列创新、发现如此集中地汇集在一项农业科研项目中,并不多见。
世界首批棉花抗黄萎病新品种培育成功!河北农业大学、邯郸市农业科学院在探索“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基础研究与新品种选育”项目研究中,终于获得了“理想解”。
“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的重大科学难题。”我省科研团队迎难而上,采用遗传育种、植物病理、生物生化、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深入地开展了棉花抗黄萎病种质资源筛选和遗传育种研究。在种质资源鉴评、分子指纹图谱、抗性规律、抗病生化与分子标记、育种方法集成和新品种选育等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要创新。
本批育成的5个新品种均具有实质性创新,新品种主要性状指标均超过区试对照或生产代表品种。其中邯284较对照中19(曾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增产显著,黄萎病抗性优于对照,比强度(30.8cN/tex)优于对照(30.4cN/tex)。杂交棉农大棉6号与杂交棉中29、鲁棉研15(国家区试对照,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增产率、纤维品质、抗病性综合表现与中29、鲁棉研15相当,较省区试对照抗虫棉新33B增产显著、抗病性好;邯109较对照中29增产显著,黄萎病抗性优于对照,比强度(31.8cN/tex)优于对照(31.2cN/tex)。冀棉26、农大94-7均较对照中12(1990年国家发明一等奖品种)增产显著,黄萎病抗性优于对照,纤维品质相当。
2006年至2008年,5个品种在冀、鲁、豫、晋、津、陕、苏、皖等省份累计推广3035.5万亩,新增效益56.78亿元,实现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农大棉6号、邯284、邯109适合在黄河流域棉区推广、应用,深受广大棉农欢迎。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