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时候,用“小康”这个引自数千年前典籍中的概念来描述中国对数十年后未来生活的梦想。
而在过去的30多年里,拥有各种各样的“三大件儿”则是普通百姓对“小康社会”的直观理解。20世纪70年代我们曾把现代化生活理解为拥有自行车手表缝纫机,80年代则是冰箱彩电洗衣机,90年代又换成了空调电脑摩托车。
现在我们的生活多元化到已经无法再用任何“三大件儿”来凝缩我们的幸福,或许房子是唯一的例外——“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即使是这个让无数蜗居者头疼不已的民谚,也可以成为我们现代化生活其他方面已经实现小康的间接证据,就在60年前连“电灯电话”都是我们遥不可及的梦想,更不要说“楼上楼下”了,而现在我们的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3.7平方米,跨入世界中高收入水平。
201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10个年头。就平均值而言,小康社会物质层面的所有指标我们似乎都已实现。不过显然不会有人认为我们现在就生活在邓小平当年勾画的小康社会当中,虽然那个时候他的小康前提不过是人均GDP达到800美元,仅为2010年预估值的五分之一。
我们还没有实现小康,不是因为在物质层面上还有什么“大件儿”距离我们很遥远。其实我们的小康梦欠缺的已经不再是物质。
小康和大同之间,断裂的是我们的制度:能保证高速运转的经济列车把大多数民众带入小康的公平售票制度,能避免蠹虫躲在列车餐车中大吃大嚼的严格防疫制度,能杜绝在列车行进中不断把乘客卷入车轮下以保持轮轨润滑的人道保障制度。换句话说,我们需要能使民工老周免于被冻死的制度,我们需要能使那15位省部级高官在盗窃公帑前就预见到自己下场的制度,我们需要让张海超、唐福珍的悲剧不再重演的制度。
归根结底,“中国号”列车能否平安抵达我们梦想了数千年的“大同”站,并不仅仅取决于列车跑得有多快,更决定于车上的乘客坐得有多安稳。下一个10年,“中国号”还会继续飞驰,2010年我们会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我们将是为防止全球变暖做出最大贡献的国家;2050年呢?我们对祖国未来的想像力极限在过去30年内不断被突破,未来如何,已经不是我们所能预见的。
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2020年中国“小康梦”如期实现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当小康“惠此中国”之后,能“绥四方”的不会只是某种我们还没想出来的“三大件儿”,一定不是一大堆看起来让人眩晕的统计数据,而是“货恶其弃于地力恶其不出于身”人人“皆有所养”的制度。世界已经看到我们能够以无比庞大的身躯跑得如此迅捷,但我们还需要让世界看到我们在快速奔跑的时候并没有迷失方向忘记当初为什么要迈出那第一步。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