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序)
世界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全球经济,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显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尤为突出,工业增速下行压力加大,部分行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境。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08年11月5日在第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发布会上的内容显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通信业发展环境严峻,在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国内能源、原材料产品价格上半年大幅上涨,下半年不同程度回落,部分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的剧烈波动。目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长明显回落,物价水平虽出现下降,但仍保持在高位运行;出口增速回落,贸易顺差下降,贸易利益减少;工业企业增速减缓,企业融资困难,缺乏持续发展资金,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财政收入将会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低速增长。从产生影响的行业来看,劳动密集型、出口型企业所受的影响最大,电力、纺织、钢材、房产等影响较大。直接表现是用电负荷出现负增长、银行信贷指标增幅出现回落、谨慎消费、持币待购、车市、楼市低迷等现象。从影响的延续性来看,世界金融危机对工业经济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某些方面的影响具有滞后性,还没有完全暴露和显现。
在全球经济萎缩的影响之下,中国实体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诚如温总理2008年初所言:“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国际、国内不可测的因素多,因而企业决策困难。在许多企业家看来,这种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日子的的确确既充满了光荣与梦想,然而也蕴含了辛酸与无奈。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处在中国经济发展前沿的浙江,毕竟浙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是外向型经济的代表,从它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我们可以领略经济寒冬的肆虐、企业家的心态、各类型企业的发展状况,以此给更多企业提供警示,开辟新的路径!
倒闭危机殃及浙江民营企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改革开放第30个寒暑,浙江经济迎来了最为困难的年景!”最新一期的《浙江经济》在卷首语中写道。
浙江省权威部门的分析显示,2008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浙江GDP增速同比分别回落2.8、3.3、4.1个百分点,呈逐季回落态势,预计四季度增速仍将放缓,全年增长可能回落到11%以下,“这是自1999年来最大一次下行调整,浙江经济正面临近十年来最大挑战。”而且,这仅仅是开始,以周期理论判断,步入收缩期的浙江经济增幅回落还未见底。
2008年浙江经济令外界印象最深的,恐怕非“企业倒闭”莫属。不同的是,上半年的主角是风险抵御度差的中小企业,到下半年,随着经济形势持续恶化,换成了大型民企,且体量愈趋庞大。尽管浙江颇为忌讳的“民企倒闭潮”传言经官方多次澄清后渐趋平静,但企业濒临倒闭的消息仍频繁传出。
“停工”、“半停工”、“倒闭”——这看上去更像一场文字游戏,但浙江企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却是不争的事实。统计显示,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增幅已从2008年3月的14.9%回落到7、8、9月的9.8%、6.1%、6.4%,增速为10年来最低;2008年前三季度,全省工业用电增长8%,增幅同比回落8.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1.1个百分点,增幅同样为近十年来最低。
在加剧恶化的经济形势下,浙江的企业家现阶段的情绪有:一是“冬眠论”,对困难“看不到底”,就想着“冬眠”几年,等时机好了再创业;二是“过冬论”,把“宝”押在来年,“寄托于天助,等明年天上掉个馅饼”——“其实,谁会知道冬天有多长”;三是“淘汰论”,认为传统制造业是夕阳产业,“迟早要死,晚死还不如早死,索性袖手旁观。”这些情绪综合的结果是企业家信心指数下滑。由于冲击来势凶猛,浙江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低4.3点、11.8点,其中,企业景气指数由一季度的全国第12位滑至第18位,企业家信心指数由第15位滑至末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