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下,企业如何发展、如何突围将是关系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重大问题。笔者坚信,在一片焦虑的气氛和浓重的阴影中,经济振兴的曙光即将显现。中国企业家要静下心来结合企业实际,分析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认清这一问题,是正确制定应对策略并维持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
一、从短期影响看,金融危机带给中国企业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金融危机以迅疾之势在全球蔓延,势不可当,其对金融系统乃至实体经济的冲击超出各国想象。客观地说,短期内金融危机让中国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金融危机让不少企业的成本大为降低
从成本上分析,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至少在能源、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两个方面获得了机遇。首先,世界大宗原材料交易价格出现暴跌,缓解了国内采购及进口的经济压力;再次,高管人员出于度过危机的需要而自动减薪,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最后,在全球裁员、减薪的压力下,企业员工对就业岗位更加珍惜,无形中为企业降低成本或至少控制成本提供了可能。
(二)金融危机让不少企业的市场萎缩、利润下滑
金融危机下,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甚至危机状态,外部需求大幅萎缩,直接导致不少中国企业的市场萎缩,2009年1月份统计显示,我国出口同比下降17.5%。与此相伴随的是利润大幅下降,甚至有部分企业形成产品大量积压,或因流动性枯竭而不得不倒闭破产,这是不少出口型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金融危机促使各级政府出台经济刺激和产业振兴计划
2008年11月上旬,中国果断推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就是民间俗称的“4万亿投资计划”,“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也同步出台。此外,中央相继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其他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刺激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对相关行业企业构成实际利好,对其他关联产业也有望形成较好的带动。
(四)金融危机有可能使企业上下坚定信心共克时艰
金融危机一方面让不少企业和个人感受到压力,对企业发展前途甚至员工的基本饭碗充满担忧;另一方面,在举国上下刺激经济和振兴产业的热潮中,也让许多企业和个人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在信心的带动下,只要处理得当,企业上下全体员工的压力会转化成动力,动力会更加强化,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克服一时的困难并积极开拓未来。在危机的背景下,信心比黄金(208,-0.65,-0.31%)和货币更重要。
二、从长远影响看,更应把握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
面对金融危机,不仅要有短期的应对策略,还要把握长期的发展机遇。实际上,金融危机虽然对欧美国家影响巨大,但对中国的影响仍在可控的范围之内,相当多的企业受到的冲击并不十分明显。因此,对中国企业而言,也许更有机会把握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立足长远,做好一系列转型和升级的准备工作,为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中国企业应适时实现战略转型
反思危机,我们更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中,消费应该成为本轮保持经济增长的重点,而农村消费则是重点中的重点。对于企业而言,应该把握时机,抓住向广大农村市场拓展的各种机会,适时实现出口导向向面向农村的市场战略转型。此外,中国企业要努力实现品牌战略的转型。在过去多年,“MadeinChina”产品曾一度在西方国家占领很大的市场份额,为中国贡献了相当比例的GDP。但必须看到,中国产品虽然“走出去”了,但大部分没有形成足够的品牌美誉度,产品质量和品质都有待提高,这决定了中国产品出口的利润空间十分有限。此次金融危机让中国在全世界的地位更加突出,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为中国产品提升品牌高度创造了条件。部分出口企业可以考虑品牌战略由中低端向高端转型,进一步改善中国产品在世界的形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