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课程改革中,加强软性技能、分析能力和提倡创业学与企业家精神尤其值得关注。关于加强软性技能和分析能力,新增的基础模块强调了如何有效应用商业知识要求的技能,包括对文化、团队精神、领导力的理解和演讲的技巧,定量分析和数据分析在此模块中也有体现。通过掌握并提高这些技能,中欧的学生们可以更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复杂的实际问题解决中去。
而创业学在当下尤其具有实际意义。中欧早在2000年时就已经将关于创业的知识开始向MBA们介绍,而在此次的课程改革中,将过去相对零散的学生创业活动系统成为一门“创业管理学”,内容包括企业家思维和管理技能等。
中欧学生中无论已经创业的,或有创业规划的,都能从课程中受益。除了必修课,还有多门选修课,涵盖如何开办自己的企业及其涉及的多方内容。
“商学院和企业一样,都需要明确的战略、结构和市场定位。”张维炯说,而不断推陈出新的课程改革,则是中欧与市场保持“零距离”的杀手锏。
博士课程未来也会在中欧出现,它针对的是以研究为主的群体。“商学院需要有实战型人才,也需要能够将实践来进行理论化的学者。”张维炯并不认为强化了科研方面的力量就会导致MBA教育与市场脱节,“美国的理论是研究越往后也越需要更深层次的实践。”
因材施教:向着传统适度“回归” 代表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中国多数的商学院都尚属体制内的大学教育,对走在商业前沿的学院来说,特有的体制使之在与商业无限接近的过程中缺乏独立商学院的灵活性。但像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复旦管院”)也依托着大学,给予学员更多的文化传承方面的教育。
孙一民是复旦管院的副院长,她说经济危机来临时历来都是MBA申请人数增多时,这是一条定律,但同时也给了商学院以冷静的思考:“这么多的学员来申请,商学院在社会变革中究竟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
在近两年的MBA招生时,她发现“80后”们已经开始在申请人中占据了很大的数量。“他们很聪明,学习能力很强,是生在改革开放后物质较为丰富的时候。但他们恰好也是对传统的文化和精神较为不敏感的一个群体。”这样的群体与早期的MBA教育群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者对人文和传统文化的继承更为彻底。
而针对越来越多可能在学院出现的这类人群,复旦管院在课程设置上强化了人文思想的比例。除了必修课外,还依托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开展多样的选修课与不间断的讲座。
孙一民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说:“商业行为中有很多的技巧型知识,比如商务谈判和沟通等不一定需要在学校里学习,个人努力可以达到。而系统的人文知识的潜移默化却不是个人可以达到的。”
学员们被灌输的一直都是“勇担社会责任”,这也来自中国的传统思想。
孙一民称,包括复旦管院在内的很多大学商学院都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可以是很成功的商人,但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不追求眼前利益的毕业生。
大学和独立商学院的最大不同是大学必须要贡献更多的学术思想,“再多的实践都必须以理论的形式而传承下去。”孙一民说。
而直接针对当下经济形势,复旦管院展开了“蓝墨水精英教育计划”。旨在通过免费学术讲座与职场咨询相结合的多形式、系列化活动,为众多职业经理人拨开迷雾,寻求经济危机下自身和企业的发展之道。
这个项目针对的群体不是遇到了困境需要读MBA来寻求解决方案的年轻人,而是在工作中尚未遇到瓶颈者。项目直接入驻上海市中心一些高档写字楼的大堂,使复旦管院更近一步地走近职场人士。
“这是我们凸现商学院社会责任的一个表现,也是为了提升复旦的品牌形象。”孙一民说。MBA教育的竞争不可谓不激烈,而要持续到年底,甚至可能成为常规项目的“蓝墨水精英教育计划”的投入就不求得生源上的回报?“这是个品牌提升的过程,如果这些受众成了潜在的学员,那是最好不过。”孙一民称此项目带来生源的增长只能算是“副产品”,但作为商学院,到了必须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阶段。“既得促进商业社会的发展,又不能急功近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