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企业在反思中要实现发展理念的升级
企业发展理念包含的层面很多,单就反思金融危机的教训而言,中国企业应在三个方面实现理念升级:一是要着力加强现金管理。在金融危机中,相当多的企业因为流动性枯竭而元气大伤,这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在未来发展中,必须加强现金管理和资金流管理,时刻保持良好的流动性,保证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在各个方面做好明日规划。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代人过度透支明天,寅吃卯粮,即期消费能力远远超过了未来的实际支付能力,导致风险抗受能力大为下降,一旦经济出现波动加之监管不力,各种风险就凸现出来,导致严重的危机。中国企业要吸取这一教训,做好各项资源在当前和未来的分配与规划。三是要接受教训,总结危机应对策略和经验。经济周期规律是不可改变,也是难以避免的,中国企业也要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做好经济高涨时和经济低迷时不同的应对策略。
三、确定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必须遵循的原则
实际上,金融危机只是中国经济放缓的大背景,是外因,内因则是经济周期规律作用的自然放缓以及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结果。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企业实事求是地分析自身面临的困难,从而选择应对金融危机及经济放缓的正确战略。
公司发展战略是指企业5-10年甚至更长时间发展的指导精神及思路,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公司的前途和命运。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需要遵循长期导向原则、与自身掌控的资源及能力配比原则、紧跟政策适时调整原则以及危机背景下“剩者为王”原则。其最根本的要义是企业要稳扎稳打,获取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长期导向原则
长期导向原则是中国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应该要格外坚持的第一原则。因为中国企业的年龄普遍偏小,大多数诞生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期间又有很多“起来又倒掉的企业”,真正超过三十年的并不多。而反观国外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百年企业不在少数,有的甚至与国家同龄。不难想象,企业的“短龄化”造成的浪费是严重的,对一国经济基础的冲击是巨大的。当然,很多人也许将中国企业的“短龄化”现象归咎于政策调整,这是改革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但必须看到这一影响正逐步弱化,企业家所产生的影响在逐步强化,尤其是日益活跃的民营和私营企业,由企业家或管理者主导实现发展战略的长期导向还是很现实的。做企业不仅是一年一年的生存或盈利,更重要的是做成一份可观的事业,帮助一批人,带动一个产业,繁荣一个地区。为此,不论规模大小,企业发展都要有长期导向,要把基本目标定位于获得长远可持续发展。这样才可能应对各种危机,积极做好制度及文化建设,也才可能真正做成一份了不起的事业。
(二)与自身掌控的资源及能力配比原则
外部环境和内部优劣势分析决定着企业应该做什么,而自身掌控的资源和支配能力则决定着企业可以做什么,遵循这一原则是为了有效防止企业制定不切实际的、不可行的发展战略。这里讲的资源和能力是广义的,既包括自身的资金、人员、产品、品牌,也包括协调关系能力、外部发展资源、配置资源能力等。企业发展战略虽然要立足长远,要获得长远发展,但首先是要有可行性,要能有效地防范风险,否则花费很长时间和精力制定的不可行的发展战略,可能将企业带入尴尬境地,甚至导致破产。
(三)紧跟政策适时调整原则
紧跟政策适时调整也是中国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要遵循的一条原则。表面上看,政策调整的“适时性”似乎与发展战略的“长期性”有所违背,其实不然。一方面,发展战略注重长期导向不代表就要一成不变,现代公司面临外部政策环境和经营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了其发展战略不能是长期固定不变的,而必须体现一定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政策调整的适时性也不代表企业战略要经常变化,而是要求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注重分析政策的长远走势,预计5-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基本方向,然后针对一些特殊灵活政策,制定适时调整的备选方案或应急方案,从而保证宏观政策临时大调整时做到有所准备。此外,紧跟政策适时调整原则还要求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时尽可能将战略细化拆分成不同的子战略,并分别制定2-3个应对策略,为战略的“微调”奠定基础。这是实现发展战略紧跟政策适时调整的一个重要技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