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袁隆平:“粮食安全”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来源:解放日报  更新时间:2009/12/4 16:08:01   
>> 相关新闻链接
·美国打响全球网络战 ·国家计算机网络入侵防范中心发现重大网银漏洞
·警方提示:银行应重点关注"两种人群 七种行为" ·迪拜冲击波 延期巨额债务震撼全球金融市场
·法报:全球工业产能严重过剩 制造业转向新兴国家 ·亚行说中资企业成为国际"大牌" 面临三大挑战
·金融危机中宁波企业加速“走出去” ·后危机时代,CEO该何去何从
·金融危机促中国父母关注孩子“财商”培养 ·警惕通胀背后的美元套利潮

    在袁隆平看来,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国家的粮食保护价太低。“我呼吁过很多次,稻谷收购价最高才提到每斤9毛多,我认为最少要到1块钱。提高1毛钱,对城市居民来说还是承受得了的。”

    保障粮食安全,人的因素也至关重要。面对目前一些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现状,袁隆平认为,最好的政策就是国家用比较高的价格来收购农民的粮食,平价向市场供应,这样既能保护农民积极性,增加收入,又不会影响粮价。“每斤提高几毛钱,国家现在给得起。”对于国家粮食安全问题,袁隆平有太多的深思熟虑。

    在关切国内粮食安全现状的同时,袁隆平也热情协助亚洲、非洲等国推广超级稻。时不时地,人们总能看到袁隆平领着各种肤色、来自各个国家的科学家在稻田里穿梭、考察。

    “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两点,第一要大胆创新,第二要宽容失败。”

    多年前,袁隆平以一株杂交水稻秧苗震惊了世界。

    如今,中国的杂交水稻无论是试验水平还是大面积种植水平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农民们亲切地喊他“米菩萨”,学界尊他为“杂交水稻之父”,荣誉等身,甚至有人为他估出1000亿元的身价。对此,袁隆平只置之一笑,“用财富衡量科学家的价值太低级、太庸俗。”

    当记者请教这位老科学家何谓科学精神时,他略加思索,给出了如同农田里的水稻一样质朴、实在的回答:“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两点,第一要大胆创新,第二要宽容失败。”

    “有人觉得创新很简单,其实创新太难了!首先方向要对,你大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是白费。目标在南面,你往北面划船,越划越远。”袁隆平举例说,“像有些很聪明的人搞永动机,不可能实现的嘛。盲目地去搞什么水变油,怎么会有结果?这就要实事求是,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然后才是持之以恒。”

    最初,袁隆平能在杂交水稻研究之路上寂寞而坚定地前行,给他信念的正是科学规律,“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低到微生物、细菌,高到人类都有杂种优势,水稻怎么可能例外呢?不可能的。”而最终,事实证明他的创新不仅方向正确,且价值非凡。

    “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又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又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还不要害怕冷嘲热讽、标新立异。如果老是迷信这个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那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只有敢想敢做敢坚持,才能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这是我有深刻体会的。”袁隆平将自己多年搞科研的经验娓娓道来。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一句老话,我觉得讲得很有道理。我们搞科研的,哪有不失败的?一生能有一两次成功就不错了!”袁隆平警示一些心浮气躁的科研新手,“要学会宽容失败。现在一些年轻人好高骛远、急于求成,经不起挫折,这样是搞不了科研工作的。”

    说着说着,袁隆平语重心长起来,他像在诉说自己的深切感悟,又像长辈在给晚辈传授人生的教诲,他说“我是搞育种的。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尤其如此,不仅要知识多,而且要人品好,不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弘扬科学精神。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个是基本前提。如果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没有感情,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有了感情,才会为社会做一些事情、献一份爱心,这样你才会有欣慰感。”

   袁隆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年近八旬的他,生活俭朴,不奢富贵,工作却没有半点马虎。他至今仍坚持下试验田。

    如今,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大院里,人们依然经常看到行色匆匆的袁隆平,衣着平常,与其他老头丝毫无二,抽着烟,默默走过。

    这个时候,没有人会打扰他,因为“袁老师一定又在思考重要的问题了”。

    采访结束,当记者走出办公室时,门口闻“袁院士回来了”而至的人早已排起了队,有的拿着稻米种子,有的捧着厚厚的材料。

    看来,老科学家的觉是睡不成了。 (记者 吕林荫)

 

 

 


 



责任编辑:cprpu
上一页 [1] [2] [3] [4] [5]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