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在袁隆平的带领下,中国杂交水稻研发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超过800公斤的亩产无比骄人。但在现实中,中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并不像袁隆平一样高明,能种出如此高产的水稻,一些地区的平均亩产不到二期超级稻的一半。
科学技术必须进入大范围的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并转换为生产力。从2006年超级稻二期进入推广阶段开始,袁隆平始终在思索这个问题。怎样才能说服各地农民尝试超级稻种植,大幅提高我国现有水稻的单产和总产?袁隆平想出了一个极容易为农民理解的描述,就是“种三产四”。
袁隆平这样给农民算账:以晚稻为例,目前湖南省晚稻的平均产量是每亩420公斤,现在超级稻百亩片、千亩片实验田已连续数年实现了亩产600公斤以上,也就是说,3亩产粮可以达到1800公斤,超出目前4亩晚稻的产量。
“过去我们总喜欢跟农民讲,可以多产出多少粮食,他们不大感兴趣。后来我给他们讲‘曲线致富’,就是粮食单产提高了,生产一定粮食所用的土地面积就可以减少,在节省出来的土地上种经济效益高的作物,就可以创收,结果越来越多的人有兴趣了。现在我说‘种三产四’,就是种3亩超级杂交稻产出现有杂交稻品种4亩的粮食,节省了1亩地,就等于增加了1亩耕地,这样对国家保持耕地面积有利。”超级稻种植就这样随着袁隆平的“种三产四”工程大面积铺开,这意味着杂交水稻真正从实验室走向了千家万户、田间地头,迈出了大范围实践的坚实一步。
然而,由试验到现实的迈步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专家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种三产四”工程的实施成功与否取决于超级稻品种与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的“良种良法配套”成功与否。
由于开展“种三产四”工程的地区较为分散,土地特性和稻作物生长规律各有不同,研究所要面对的不再是情况较为单一的试验田了,这就给栽培技术的配套研究带来了很大挑战。
可喜的是,这一粮食丰产工程从2007年率先在水稻大省湖南实施,2008年推广到河南、安徽、四川等近10个省份。实施两年来,“种三产四”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项目区全面增产。2007年湖南实施的20个县中,18个县达到了每亩增产33%的目标;2008年种植面积大幅上升后,20个试点县中,19个达标。
有农民在丰收后拉着袁隆平的手不停地道谢:“袁老师,我要感谢你,我种了一辈子的田,从来没见过这么高的产量!”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