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想,“民生”二字,在今年4月份是骤然热过一阵的。第一轮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推出5个月后,第二轮新经济刺激方案呼声节节高升;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传言和误解”后,有消息称管理层将在4月15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是否推出新的经济刺激计划。而人们渴盼的是,第二轮的经济刺激应该更加侧重偏向民生,比如社会保障、拉动内需。
彼时,对于4万亿的效用争论日趋激烈——— 去年11月4万亿投资出台时,市场一片沸腾,有人甚至乐观估计,这一经济刺激方案的实施,每年对GDP增长的贡献可达2个百分点以上。若果真如此,几乎可以抵消出口萎缩的负效应。
然而,几个月过去了,经济下滑之势是得到了缓解,不过,旨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4万亿投资方案实施以来并未有效拉动内需。揭示居民消费意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减少,而另一关乎居民消费意愿的数据——— 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持续环比下降。
现在看,当时对于民生的关注,刚好恰切地指向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命门”。
为什么只有在出现危机的时候才意识到内需的重要?是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把中国国民经济带入了一个公共风险显著增大、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发展区间?这个问题现在看我们是问得稍迟了。
金融危机的确伤害了中国经济,但是,在金融危机来袭前,中国经济的肌体就已经患病了——— 长期的低消费率与高投资,以及长期的出口导向所形成的发展路径依赖,脆弱的增长和就业,彼此影响,相互放大,最终使得整个宏观经济患上了“慢性病”。
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前三季GDP同比增长7.7%,第三季增速达到8.9%,今年宏观数据前低后高态势已经形成。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出现,第四季度的增速应该更喜人。
这样快速的复苏,经济刺激功不可没。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整个经济和社会环境处于不确定中。大家有钱不敢花,对经济状况疑虑重重。4万亿元摆在那儿,人们就有信心了,项目建设和需求也扩大了,经济回升了就业被拉动起来了,经济重新鲜活起来。
不过,经济危机以来,从整体看,消费增长速度不慢,但并未扭转GDP中消费份额(也即消费率)连年下滑的趋势。这里面原因很多,比如,居民收入所占GDP比例在下滑。现在收入分配是在向政府和企业倾斜,政府和企业的收入比重不断提升,整个社会消费动力便会下降,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自然形成。
还有,对劳动者权益保障不够等制度性原因以及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公共消费问题都阻塞了消费力的释放。
消费问题是很多经济问题的根源。如果消费率能上来,内需型增长方式便可以形成,对外依存度也就大大下降了,而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从分配领域入手。
国内过去的经济政策,有意无意鼓励了外需和出口,这不仅使得整个经济体更加脆弱,也使得经济发展的成果不能让更多老百姓分享。外向型经济模式,意味着中国在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社保成本、环境成本,加上国内出口退税的补贴,共同支撑着廉价商品在全世界推销,全世界人民都在分享中国的发展成果。
光是为出口而出口没有意义,出口的核心目标到底是什么?是要对整个国家和老百姓有利。走笔至此,再次看到关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的报道,近日在与多位经济界人士接触中,发现大家的结论趋于一致——— 目前是依靠强力刺激带来经济增长,并不稳固,要和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紧密结合起来,单纯保增长是保不了太久的。
而经济结构调整,标志性指标就是真实消费率能提升,否则投资率就下不去,对外依存度就降不下来,内需形成了,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不了,还是只能靠投资。
中国经济现在看起来是很“胖”,但是民生很“瘦”,所以显得力气小了些。如果能用“胖”经济养“胖”民生,那么,经济才能真正壮硕起来。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