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企业“内涵式发展”之路
2009年曾被认为是“新世纪最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一度让世界陷入恐慌。
这并没有让中国这个“实体经济大国”失去信心。经历了金融危机最初的不确定性之后,中国企业开始在困境中探寻出路。
现在,中国经济正逐渐企稳回升。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是一个不喜欢悲观论调的人。
“有些人很较真,掰着手指头精打细算,4万亿元到底能带来多少GDP的增长?”向文波认为,人们更应该注意温总理说的话,“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这“快、重、准、实”四个字,才是字字抵万金。
他相信,中国经济恢复的速度和力度,将超过所有人的想象。
一年来,三一集团的体会是,只有经过危机的考验和锤炼,“中国制造”的品质才能上一个新台阶,成为真正的“中国创造”。
危机,也是空前的机会
作为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兵企业,三一集团在2009年的危机中逆势而上。
5月,三一果断出手,在德国投资1亿欧元,完成了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欧洲最大规模的投资项目。这个占地248公顷的产业园,建成后将包括一家工程设备制造工厂、一个研发中心和一个培训基地,预计年产工程机械产品3000台,年销售收入3.5亿欧元。
这是一家拥有雄心壮志的企业,并不甘于仅在国内称王。德国产业园是三一继在美国和印度布局后的第三个海外基地。
海外布局突然加速,显示了这家企业精明而长远的战略。早在今年年初,向文波就公开表示,金融危机到了一定的程度,我们行业内有一些海外上市公司的市值已经蒸发了90%,“现在投资是非常好的时机”。
对三一来说,国际化是既定战略,必定要“走出去”,只不过要看好时机。
三一集团副总裁何真临认为,国际化不是简单的出口创汇,而是要整合国际资源。三一在印度投资,看好的是它作为“金砖四国”之一所拥有的巨大市场潜力;在美国投资,因为它是世界工程机械强国,在这一领域有一流的技术、管理、渠道、人才等。
投资德国,他们看好的是德国拥有世界顶尖的制造人才,又是行业供应链的大本营,三一产品中的50%来自德国,比如奔驰的重卡、力士乐的液压件、道依茨的发动机等。更重要的是,德国有着世界顶尖制造企业的深厚文化底蕴,这正是像三一这样的中国制造企业亟待虚心学习的。
天要下雨,有人忙着找地方躲雨,有人却在播种插秧。危机带来行业大调整和产业大整合,对于真正有实力的中国企业来说,这可能是天赐良机。
“危机时期可以大量吸纳国际性专业人才,充实我们的技术团队。”向文波说,这是“空前的机会”,企业必须紧紧盯着未来,谁是真正的赢家要到危机过后才能看清。
得人才者得天下。三一集团在人才储备上的大手笔,体现在三一研究院队伍的“扩军”速度上。该研究院去年有3500多人,今年则达到5000人,按照计划,明年还要再增长一倍。三一研究院副院长刘永红说,技术部门在三一总能得到“特殊待遇”,“研究院要钱,老板从不含糊”。
三一集团每年把销售总额的5%~7%投入研发,雷打不动。在今年这个危机年份,该项投入仍达到上限,总研发费用超过20亿元。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