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分类处理
几乎不存在绝对“零污染”的垃圾处理方式
是时候冲破“生产—消灭”的价值怪圈,探索更加绿色的生活方式了
垃圾分类为何推而不广?
国内多起垃圾焚烧厂争议,引发每一个普通市民对家园的关心,也引发了人们对生活方式、人与城市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刻反思。
确实,几乎不存在绝对“零污染”的垃圾处理方式。是时候冲破“生产—消灭”的价值怪圈,探索更加绿色的生活方式了。
在采访中,很多专家都提出: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在源头实现垃圾减量化,只有有效控制垃圾的增长,才不会无休止地建设垃圾处理厂。
熊孟清告诉记者,通过收集、分类,将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形成循环经济,能够大大减少真正意义上“垃圾”的数量。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在垃圾焚烧导致污染后更多地采取了垃圾分类和回收,垃圾量大幅度减少,有的甚至减少一半以上。
另一方面,日本鹿尔岛大学教授稻永醇二、秋田大学教授服部浩之也告诉记者,如果垃圾部分类燃烧,即使是达到800摄氏度的高温燃烧,依然难以确定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争议中,很多小区居民也表示,并非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想和政府一起寻找妥善处理垃圾之道,“既有破又有立”。他们所谓的“立”就是全面推进分类焚烧。
而日前刚成立的广州市城管局明确将垃圾分类列入未来工作重点。
这无疑是令人振奋的,在付出了“争议”甚至是“对抗”这一成本后,垃圾分类作为政府、市民间一种宝贵的共识,正在形成。
垃圾处理问题的减量化解决,正面临重大契机!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