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垃圾分类如何实施?
为何分类收统一倒?
家住广州荔湾区宝华路的王大妈楼下就有一组分类垃圾桶。“纸巾和纸杯,到底应不应该分开?”她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一股脑儿全塞进一个垃圾桶中。“不是我不想分,而是不知道如何分。“
垃圾桶仅有颜色区分,没有文字和图案解释什么是可回收,什么是不可回收,老广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选择困惑。他们更倾向于化繁为简。
广州越秀区居民李姨觉得垃圾“一开始觉得这样做很应该”,但一年前,有一次扔垃圾时碰巧看到收垃圾的场景,“他们把三个垃圾箱里不同类的垃圾全倒进一个车里,当时就看傻了。”
10年前,广州出现第一批分类垃圾桶;2000年,广州被列为全国八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部分行政区的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2006年,广州提出力争2008年前完成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回收网络的建设;2009年4月,广州宣布不再投放分类垃圾桶,原先双色分类垃圾桶黯然退场,统一回收的蓝色垃圾桶重上街头。
目前广州垃圾仅有的分类处理其实是由环卫工人自发、粗略地完成。
初步的分类,主要是指那些塑料瓶罐、废纸等,“可以卖,又不难挑出的”,环卫工人都会顺手清理出来,其他生活垃圾就统统混装在一个垃圾车中,然后送往填埋场填埋。
越秀区明月二路的垃圾中转压缩站,站长邱叔告诉记者,垃圾一旦被送入压缩站便严禁分拣变卖,否则就要扣工资。
看到一些完全可以回收利用的东西直接被扔进压缩机的“虎口”,邱叔也会感到很可惜。“但是上面说不分拣,我们也就照做了。”他也承认,目前要做好垃圾分类处理,“说来容易做来难”。
算一笔帐,广州进入填埋场的生活垃圾中塑料、织物等可回收垃圾比例高达35%。
而另一笔账则是,据粗略测算,广州垃圾分类运输至少要增加2000多台车。就意味着要分开车辆或者分开时段收运垃圾,但是在广州目前这种人流、车流高度密集的情况下,很难实现,在处理方面,广州既没有建设餐厨垃圾、农贸市场垃圾、废旧电池分类的专项设施,也没有建立大型分检中心。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