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企业不得不面对经济风暴,但这并不是第一次。虽然没有两次经济危机是完全一样的,但从过去仍能得到刻骨铭心的教训。
为了了解企业在以往的艰难岁月是如何生存,甚至发展壮大的,我们同商业历史学家、作家、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教授科恩(Nancy F. Koehn)进行了交流。以下是谈话摘要。
走出困境
《华尔街日报》:你最喜欢的有关公司从危机中起死回生的范例是什麽?
科恩:最先出现在脑海的是海因茨(Henry Heinz),他在1869年创立了亨氏(Heinz Co.)。
他艰苦创业,主要在匹兹堡地区销售酱菜和泡菜,业务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他是一位出色的推销员。
到了187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银行业危机令他很难得到短期信贷──正像现在我们从报纸上看到的问题──他随之倒闭了。他被迫出售父母的家具,以支付其设备的留置权。但3个月后,他就东山再起了。
《华尔街日报》:他是怎么做的?
科恩:他想方设法让员工重新回来工作,并延迟工资发放。他找到了一些租用他设备的人,然后以半价租了回来。
在一年之内,他推出了番茄酱,他这次也吸取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经验教训,并作出了一些重要的创新。
第一个教训是:自己要同非常值得信赖的人开展业务,因为企业在信贷危机中迅速破产原因之一是因为他的合作伙伴抛弃了他。其次,一定要了解你的需求。第三,尽快收回应收账款。
创新是关键。亨氏通过推出番茄酱和其它大量相关的产品建立和满足了市场。
《华尔街日报》:是什么促使他在刚刚经历了这次失败后就决定开始一个新的产品?
科恩:他只是想:我还可以卖给消费者什么产品,既让他们负担得起,又建立在我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所以这是结合了“我有什么”、“我知道什么”和“消费者需要什么”的问题。
《华尔街日报》:市场营销在低迷时期发挥了什么作用?
科恩:在上世纪30年代初的大萧条时期,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 Co.)说过,我们将竭尽全力营销我们的产品,我们要在收音机上营销──这类似于那个时代的互联网──我们还将赞助这些小戏剧──这这就是它们最终被称为肥皂剧的原因。因此,(衰退时的一个教训)就是市场,市场。不要削减营销。
《华尔街日报》:你还研究过哪些不同寻常的衰退时期的策略?
科恩:我想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的沃特森(Tom Watson Sr.)在大萧条时候的做法有些近乎疯狂。
1932年,他宣布IBM将投资100万美元在纽约州单独建立一个打孔制表机研发实验室。当时这个领域的所有其它企业都在削减研发支出。沃特森实际上是在雇用更多的人、建造更多的机器,并且还告诉工厂,即使他不能卖掉机器,他那就继续增加库存。这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它们没有卖出所有机器。
到了1935年,罗斯福总统签署了社会保障法,公司和政府两方面的数据处理因此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这个有趣的例子显示了一个人是如何相信他制造的产品拥有市场,和坚信市场迟早会重新复苏的。
蛰伏过深
《华尔街日报》:当你现在阅读财经媒体的新闻时,是否认为企业现在过于缩手缩脚了?
科恩:是的。总的来说,美国商界领袖和其他管理人员几个月都处于恐惧状态中,主要是冲动的、恐惧驱动的快速反应模式。鉴于此次衰退的力度和速度,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华尔街日报》:首席执行长现在需要什么样的领导特质?
科恩:领导人需要像企业家那样思考和行动。我在哈佛商学院的同事史蒂文森(Howard Stevenson)曾将企业家定义为“在不考虑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对机会的不懈追求。”这个定义的精髓目前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像许多人那样思考在全球的动荡之中潜伏着的各种机会。
责任编辑:admin